[实用新型]一种管道式气动垃圾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58259.2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9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开碇;王春晓;郭会娟;齐妍妍;关树义;王福运;周林;董胜利;胡胜利;田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桑达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7/10 | 分类号: | E04F17/1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气动 垃圾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管道式气动垃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人口越来越多,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为了回收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城市各个小区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垃圾回收站点,每天住户将垃圾带到楼下的回收站点,或者由卫生员统一将各个楼层的垃圾搬运到楼下的回收站点。但是现在的小区楼层越来越高,每天将垃圾从很高的楼层搬运到楼下的垃圾回收站点非常麻烦,并且如果垃圾回收站点的垃圾不能够及时运走,堆放在此的垃圾就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影响环境,同时垃圾回收站点的垃圾占用了很大的空间,影响了居民日常的活动、出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居民或卫生员上下楼搬运,可以由所在楼层直接扔下的管道式气动垃圾回收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式气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垃圾管道和气泵,所述垃圾管道的入口设置在各个楼层,出口连接垃圾回收池,所述气泵的出口设置在垃圾管道上。
还包括智能控制单元,所述智能控制单元包括控制中心、高度传感器、电动机和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和高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垃圾管道上,所述隔离板与垃圾管道活动连接,所述高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中心的信号输入端,控制中心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控制连接电动机和气泵,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连接隔离板。
所述垃圾管道包括墙体垃圾通道和塑料垃圾通道,所述墙体垃圾通道为楼体固有的墙体垃圾通道,所述塑料垃圾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墙体垃圾通道与垃圾回收池。
所述垃圾回收池设置在地下垃圾中转站内。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如下的技术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每个楼层均设置有垃圾通道的入口,并且垃圾通道的出口直接连接垃圾回收池,因此,居民或者卫生员无需将各个楼层的垃圾搬运到楼下,只需要将垃圾由该楼层的入口扔进垃圾通道,垃圾就可以在气泵的作用下吹入垃圾回收池,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墙体垃圾通道1、塑料垃圾通道2、气泵3、高度传感器4、隔离板5、电动机M、控制中心6和垃圾回收池7,所述墙体垃圾通道1为楼体固有的垃圾通道,设置在楼体的墙体内,所述墙体垃圾通道1的入口8设置在每个楼层,出口通过塑料垃圾通道2连接垃圾回收池7,所述垃圾回收池7设置在地下垃圾中转站内;所述隔离板5设置在塑料垃圾通道2上,并且紧挨着塑料垃圾通道2与墙体垃圾通道1的接口设置,同时隔离板5与塑料垃圾通道2活动连接;所述高度传感器4设置在塑料垃圾通道2上,所述气泵3的气体出口设置在塑料垃圾管道2内,本实施例中高度传感器4与气泵3的气体入口均设置在隔离板5的下方;所述高度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中心6的信号输入端,控制中心6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分别控制连接电动机M和气泵3,所述电动机M的输出端连接隔离板5。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设置多个垃圾通道,并且在每层楼层、每个垃圾通道的入口8处都标明垃圾投放的种类,每个垃圾通道按种类分别通过塑料垃圾通道2连接地下垃圾中转站相应的垃圾回收池7,这样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只需要按种类分装后直接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通道,垃圾就会顺着墙体垃圾通道1到达塑料垃圾通道2,所述塑料垃圾通道2采用的是L形管道,因此当垃圾到达塑料垃圾通道2时会在通道内堆积,当堆积到一定高度,高度传感器4感应到垃圾的高度,并将信号传送给控制中心6,控制中心6对信号进行分析后输出控制信号给电动机M和气泵3,此时电动机M运转带动隔离板5将墙体垃圾通道1和塑料垃圾通道2隔离开,气泵3也开始工作,并通过气泵出口向塑料垃圾通道2内输送压缩空气将垃圾送入到垃圾回收池内,垃圾输送到回收池内后,高度传感器4不再有高度信号输出,控制中心6的控制信号也停止输出,电动机M和气泵3停止运行,此时隔离板5打开,就可以继续投放垃圾。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并且居民或者卫生员直接在所在的楼层就可以投放垃圾,无需爬上爬下搬运垃圾,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同时垃圾回收池7设置在地下垃圾中转站内,无需占用地上空间,不会影响居民日常的生活环境,节约了土地资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桑达能源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桑达能源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82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