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清除碳粉的刮刀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56862.7 | 申请日: | 2011-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3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 发明(设计)人: | 费璍以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3G21/00 | 分类号: | G03G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清除 碳粉 刮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刮刀,尤其是一种配置在列印装置内部,提供感光鼓及布电辊的碳粉及污染物清除的刮刀。
背景技术
包括印表机、印刷机、影印机、传真机等成像装置已普遍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满足快速列印、印刷的需求,通过光电成像、显影的技术是目前较佳的表现方式。
标准的光电成像列印程序,主要包括布电、曝光、显像、转写、清理、除电及定着等七大步骤,其中,感光鼓(OPC)可以说是该项技术的核心。当列印系统接收到指令,由布电辊(PCR)布置电荷在感光鼓上,列印系统的处理器随即将图象资料通过激光束照射在感光鼓(OPC)上,并在相应的位置形成曝光;此时,转动的感光鼓经过碳粉匣,被曝光的部位便会吸附带电的碳粉,进一步显像出图象资料。当纸张进入列印系统内部后带有与碳粉相反的电荷,由于异性相吸,便能使感光鼓上的碳粉转写到输入的纸张。最后,利用刮刀清理在感光鼓上残留的碳粉,并同时去除静电,使感光鼓表面的电位回复到初始状态,以便进行下一个动作循环。
由于残留在感光鼓上的碳粉以及碳粉表面的添加剂在上述这个运转的过程中,也会同时污染到与感光鼓接触的布电辊,当布电辊被污染后,初期列印的影像将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状污染物,严重时将产生更不良的列印品质,是为熟悉该项技术者极欲克服的难题。
依目前清理布电辊被污染的方法是,在该布电辊表面预先涂布一防止污染的保护层,惟该项现有技术的使用势将增加生产的工艺,而且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并不符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发明人遂苦心思索,提供一种新颖的清除碳粉的刮刀构造,除原先配置在刮刀上用以清除感光鼓碳粉的第一刮除部外,还在该刮刀的侧面增设一第二刮除部对应布电辊并与其适当接触,用以清除该布电辊因与感光鼓接触而形成表面的污染物,借以提升后段列印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清除碳粉的刮刀,被固定在列印装置内,用以清除感光鼓及布电辊的碳粉及污染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本体部,该本体部分别配置有第一刮除部及第二刮除部,所述第一刮除部对应于感光鼓并与其适当地接触,所述第二刮除部对应于布电辊并与其适当地接触。
优选的,所述本体部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孔。
优选的,第一刮除部为一种胶体,包覆在该本体部的前置端,其对应在感光鼓相对低的位置。
优选的,第一刮除部为一种胶体,贴合在该本体部的一侧,其对应在感光鼓相对低的位置。
优选的,该胶体为聚氨酯树脂、聚氨酯、聚酯类聚氨酯、硅胶、橡胶或尼龙。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刮除部可以为导电毛刷、绒布或泡棉等任一种,以导电毛刷为例,其具有一基座用以固定数个刷毛,而该基座被贴合于刮刀的侧面,数个刷毛的末端则对应于布电辊(PCR)相对较低的位置,并与该布电辊的表面具有适当地接触;或者,该第二刮除部为一种绒布或泡棉,其一端同样被贴合于刮刀的侧面,使用时,其相对端则与布电辊接触,用以清除该布电辊表面的污染物。
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简易且低廉的复合式刮刀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及简化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刮刀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刮刀的侧视参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刮刀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侧视参考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刮刀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刮刀1,
本体部11,
第一刮除部12, 第二刮除部13,
本体部前置端111, 固定孔110,
本体部一侧面112,
基座131, 刷毛132,
泡棉133, 相对端134,
感光鼓(OPC)2,
布电辊(PCR) 3,
碳粉40、4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刮刀1具有一本体部11,该本体部11分别配置有第一刮除部12及第二刮除部13;所述第一刮除部12对应于列印装置的感光鼓(OPC)并与其适当地接触,用以刮除感光鼓表面残留的碳粉,所述第二刮除部13对应于布电辊(PCR)并与其适当地接触,用以去除该布电辊被感光鼓表面残留碳粉污染的污染物。本体部11具有至少一固定孔110用以将刮刀1固定在列印装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黑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68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波导隔离器的波导双工器
- 下一篇:钠硫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