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雾罐破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56052.1 | 申请日: | 201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6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侯斌;樊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区星火环境净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雾罐破 拆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拆装置,尤指一种气雾罐破拆装置。主要用于废气雾罐的破拆,以释放罐内残存的气体和液体,以便于后续对废气雾罐的金属外壳回收利用。
【背景技术】
基于保护商业秘密或回收利用等目的,常要对报废的气雾罐进行破拆,但因罐体内存有一定压力的可燃性气体和液体,用常规的冲压、切割等方法进行破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常采用人力手工进行破拆,具体方法是先手工排气,再用尖锐工具,在罐底开孔,以释放残存废气、废液,然后拆解。这样的方法费时费工,很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的省时省工和经济实用的气雾罐破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雾罐破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架、活动支架、刺针轮支架、刺针轮、两只输送轮、驱动机构、两根限位导板和工作台面,工作台面固定于主机架上方,两根限位导板安装于工作台面上,两只输送轮同轴并与驱动机构连接,可转动地装于活动支架上,刺针轮位于两只输送轮下面中间位置,可转动地装于刺针轮支架上,刺针轮支架装于主机架上。
主机架(含工作台面)是整个装置固定、整合的支架,同时整个破拆过程也在其上完成。
活动支架可上下调节,以适应破拆不同直径规格气雾罐的需要,保证被破拆的气雾罐在运动到刺针轮正上方时,既能有效地被输送轮顶住,不向上抬起,同时,又不会因间歇太小,致使其被卡住或被压爆。
输送轮是由一对结构相同的特殊齿形轮,共同固定在同一根轴上。其齿形周围的圆弧形凹口用以捕捉待破拆气雾罐和推动其向特定方向移动。其轴可通过轴承安装在活动支架上,轴的一端与驱动机构相连,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输送轮可随轴旋转。两个输送轮的间距,可根据被破拆气雾罐的长度进行调整。
在输送轮正下方的工作台面上可以有孔,该孔作为排放废液的通道,于孔下方安装刺针轮支架,用以安装刺针轮,所述刺针轮支架可上下调节其高度。
刺针轮可以是波形轮等齿形轮,纵向开有单数条圆弧形凹槽,留下部分形成单数条棱状突起的齿,每条凹槽底部固定有刺针。刺针轮可以通过轴承安装在可上下调整的支架上。可调高度的刺针轮支架的作用是调整刺针轮高度,保证在非工作期刺针不高出台面,工作时刺针能伸出台面足够长度,以完成刺破气雾罐的动作。
限位导板安装在工作台面上,可根据被破拆气雾罐的长度进行调整其宽度。其作用是限制待破拆气雾罐的自由滚动,保证能被输送轮顺利捕捉到。
可以配备气雾罐接受容器和废液接受容器两个容器,分别用以收集已被破拆的气雾罐和排出的废液。
为了防止机械夹伤事故,装置上部可以装有防护罩。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当待破拆气雾罐被输送轮凹槽捕捉到后,由输送轮向前推行,当运行到接近刺针轮正上方时,气雾罐推动刺针轮上的突起棱,使刺针轮随气雾罐的前进而滚动,刺针抬起,随着气雾罐进一步向前移动,刺针不断升高顶住气雾罐,由于输送轮与台面的高度固定,刺针便向气雾罐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被刺穿。当气雾罐继续向前移动,刺针高度下降,并从罐体中拔出。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废气、废液被排出,达到破拆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运动部件少、操作方便灵活,只需一名工人就可完成所有操作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第一位置时气雾罐与刺针轮和输送轮的状态图。
图5是刺针轮抬起时的状态图。
图6是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7是刺针下降时的状态图。
图8是气雾罐脱离时的状态图。
图9是刺针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气雾罐接受容器、2为主机架、3为废液接受容器、4为活动支架、5为刺针轮、6为输送轮、7为驱动机构、8为限位导板、9为工作台面、10为防护罩、11为气雾罐、51为刺针、91为工作台面的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区星火环境净化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区星火环境净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6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