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磨损的斗杆连接件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46326.9 | 申请日: | 2011-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16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 发明(设计)人: | 沈承金;张宏;马瑞永;张箭;杨裕丰;周仕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挖掘机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F9/00 | 分类号: | E02F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磨损斗杆连接件结构,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挖掘机、凿岩机、铲车、装载机和采掘机等机械的耐磨损的斗杆连接件结构。
背景技术
斗杆是各类挖掘机、凿岩机、铲车、装载机和采掘机等广泛使用的关键部件,斗杆连接件与动臂连接长期处于三体磨粒磨损工作状态和复杂应力状态,工作环境还伴有腐蚀,当斗杆连接件遭受磨损或腐蚀磨损后,使转动连接件配合间隙增大,使机器在工作时发生侧向冲击晃动,设备使用寿命缩短,斗杆连接件磨损失效后连接件的更换复杂,维修费用较高。
传统的斗杆连接件为整体结构,一般为锻钢直接机加工形成,其强化方法为,斗杆连接件整体淬火热处理强化,专利CN201520991U所述斗杆连接件采用45#中碳钢调质热处理强化,对斗杆连接件端面平台进一步进行表面淬火强化,在内孔采用衬套结构。在斗杆连接件端面堆焊耐磨损焊条并机加工成平台,以改善斗杆连接件端面耐磨损性能有一定效果。采用对整体成型斗杆连接件端面渗碳或氮化方法提高其耐磨损性能也被广泛应用。在结构设计方面改善相对运动摩擦副材料和运动系统,提高加工和装置精度等方法提高斗杆连接件的耐磨损性能和提高使用寿命,专利CN2683707Y所述斗杆连接件内孔采用T型套以改善连接件与销的运动配合。传统的内孔激光热处理采用螺旋条纹、网格条纹、轴向直条条纹等,在内孔和轴旋转运动时摩擦力很大,在旋转配合时轴随着内孔激光条纹位置变化,高低不平的凹凸平台引起配合面径向跳动变化,增大磨损。从以上技术实际使用效果来看仍有不足,远不能满足重载机器的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稳定好、操作简便、耐磨损的斗杆连接件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耐磨损的斗杆连接件结构,包括带有内孔的斗杆连接件本体,斗杆连接件本体的右端面嵌装有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斗杆连接件本体的左端面外圆上设有第一焊接台阶,斗杆连接件本体的外圆中部设有第二焊接台阶,斗杆连接件本体的内孔间隔设有多个内孔封闭激光强化环。
所述的斗杆连接件本体为调质热处理强化的中碳锻钢制成;所述的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的厚度为0.2~1.2mm,宽度为20~60mm;所述斗杆连接件本体的内孔间隔设置的多个内孔封闭激光强化环的间距为8~20mm,宽度为2~10mm,深度为2~5mm。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耐磨损的斗杆连接件结构比传统T型衬套、衬套结构、调质热处理加表面感应淬火强化的中碳钢斗杆连接件整体件、表面化学热处理强化的斗杆连接件的整体件的耐磨损性能提高10~15倍以上。复合碳化物耐磨损斗杆连接件端面结构充分满足三体磨粒磨损和腐蚀工况下挖掘机等需求,内孔圆环形激光强化斑纹降低斗杆连接件与销的磨损,封闭强化环之间储存摩擦润滑介质,提高连接件内孔与销轴之间的滑动磨损性能。避免更换连接件的安装麻烦,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斗杆连接件本体;2-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3-内孔封闭激光强化环;4-第二焊接台阶;5-第一焊接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耐磨损的斗杆连接件结构,主要由带有内孔的斗杆连接件本体1、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2、内孔封闭激光强化环3构成,斗杆连接件本体1为调质热处理强化的中碳锻钢制成;斗杆连接件本体1的右端面上开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嵌装有厚度为0.2~1.2mm的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2,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2距离斗杆连接件本体1的右端面内、外径的间离均为5~20mm,复合碳化物耐磨损环2由超音速火焰喷涂(焊)或等离子喷涂(焊)成型而成,其环形带宽度为20~60mm。斗杆连接件本体1的左端面外圆上设有第一焊接台阶5,斗杆连接件本体1的外圆中部设有第二焊接台阶4,斗杆连接件本体1的内孔间隔设有多个内孔封闭激光强化环3,多个内孔封闭激光强化环3的间距为8~20mm,宽度为2~10mm,深度为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挖掘机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未经徐工集团挖掘机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463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硬掩膜版制备方法
- 下一篇:行星转向机构转向联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