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变速箱空挡开关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35284.9 | 申请日: | 2011-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5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 发明(设计)人: | 薛树青;杨学军;张搏;赵小葳;赵红华;白春华;荣玲;韦亮亮;王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航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63/42 | 分类号: | F16H63/42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 地址: | 713107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变速箱 空挡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空挡开关,属于机动车辆变速箱档位指示技术领域,是一种汽车用变速箱空挡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过对节能减排问题日益关注,应用于拥有庞大用户群的汽车产品的节能技术正越来越受重视。空挡开关是一种用于汽车挡位信号采集输出装置,当汽车在停车状态时空挡开关输出空挡信号,当汽车在启动状态时,空挡开关输出在挡信号,通过判断空挡信号来调整发动机相应状态让其达到最低功耗状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空挡信号也可以作为汽车启动时判定是否可以正常启动的条件。当前,现有机动车所广泛采用的空挡开关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已有变速箱内部结构及变速箱壳体进行更改,通过与换挡杆的顶靠配合,并结合弹性机构推动金属弹片指使档位的变化,该结构的主要缺陷是对变速箱内部结构的改动过大,对于空挡开关在各种形式变速箱上的应用推广应用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此外,由于采用的是接触式状态判断结构,开关寿命较短,并将由此带来维修不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变速箱空挡开关,是用较小的成本为汽车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价格适中的车用空挡开关产品。
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变速箱空挡检测装置,包括霍尔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挡识别凸 轮;空挡识别凸轮为倒凸形结构,中心设有中心孔,凸形结构一侧的立面上设有磁钢支架,磁钢支架上设有磁钢,霍尔传感器与磁钢平行且非接触设置。
所述霍尔传感器与磁钢的平行位置为空挡识别凸轮的空挡位置。
所述霍尔传感器中的霍尔元件采用双极输出芯片。
所述空挡识别凸轮采用增强型尼龙材料。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变速箱空挡开关,设计合理,制造工艺先进,提有体积小、耐高温、结构可靠、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能适应车辆内部复杂恶劣环境等特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霍尔元件采用双极输出芯片,使信号输出更加稳定可靠。
(2)将空挡识别凸轮装在挡位变换器上,空挡开关固定不动,对车辆原来的结构改装较小,因为采用非接触式的电磁感应原理,两个部件之间不存在摩擦使其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几乎可以和霍尔元件同寿命。
(3)识别凸轮采用增强型尼龙材料,重量轻且更加坚固耐用;空挡开关内部采用低温注塑技术填充,将线路板完全密封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磁钢支架,2-磁钢,3-外壳,4-线路板,5-信号线,6-接插件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包括了霍尔传感器和空挡识别凸轮两部分;空挡识别凸轮与变速箱换挡器共同固 定在变速箱上,空挡识别凸轮通过注塑成型嵌入磁钢,与空挡识别凸轮空挡位置正对的平行位置上安装霍尔传感器,该霍尔传感器通过线束与输出空挡信号和非空挡信号的接插件相连接。空霍尔传感器内部电路板由高灵敏度霍尔元件和保护电路一起构成稳定可靠的空挡开关。
空挡开关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霍尔传感器和空挡识别凸轮;空挡识别凸轮包括磁钢支架1与支架上安装的一块高强度磁钢2;霍尔传感器包括外壳3、线路板4、通过信号线5与接插件插头6连接;空挡识别凸轮与霍尔传感器水平安装,磁钢2与外壳3端面距离1-3mm,空挡识别凸轮装在挡位变换器上,随着挡位的变化而变化其所处的位置,霍尔传感器固定不动。
当汽车的挡位处于空挡位置的时候,空挡开关图1中的霍尔元件感应到磁钢支架1上磁钢2所产生的垂直于霍尔传感器的霍尔元件的磁感应强度,霍尔元件会在水平方向产生感应电动势,通过空挡开关线路板将该信号通过接插件插头6输出空挡信号;当汽车的挡位不在空挡位置的时候,因为没有了磁钢2的磁场的作用,霍尔元件不输出感应电动势,接插件插头6输出在挡信号。
本发明结构简单,质量可靠,性能稳定,输出端的上拉电阻由车辆系统提供,能和车辆系统更加兼容;适合大批量生产和安装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航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航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352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