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捕获长薄鳅鱼苗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35180.8 | 申请日: | 2011-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67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娜;陈先均;何斌;戴绍祥;李孟均;刘光迅;周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74/00 | 分类号: | A01K74/00;A01K61/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江晓萍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捕获 长薄鳅 鱼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捕获得长薄鳅鱼苗的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底栖鱼类。由于长薄鳅身体圆滑,具有钻洞行为,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给捕捞带来较大困难,造成养殖长薄鳅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长薄鳅为我国特有种鳅科中的最大个体,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味美肉鲜,经济价值高,养殖前景大。目前的捕捞模式采用传统的网具,由于长薄鳅的生态习性,导致起捕率不高,而且容易伤鱼。
目前长薄鳅养殖一般为水泥底小水体,其习性为底栖鱼,喜避光,故采取在水池四周搭建遮阴蓬,但在水面搭建遮阴蓬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直观的观察长薄鳅的活动及吃食情况,另外长薄鳅有钻洞的习性,若在水底堆放一些砾石,又会造成捕捞时的困难。长薄鳅喜水质清新的水体,所以容易导致水体透明度增高,出现水绵,水绵的大量繁殖不仅容易造成水体缺氧,而且会导致起捕率不高,进而影响生产活动。
采用传统的网具捕捞长薄鳅鱼苗存在以下缺点:
1、不能直观的观察长薄鳅的活动及吃食情况;
2、会增加人工捕捞的强度,增加捕捞成本;
3、容易使鱼苗受伤,增大养殖成本;
4、容易导致鱼苗起捕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直观的观察长薄鳅的活动及吃食情况,操作简单易行,鱼苗起捕率高,大大缩短捕捞时间,节约物力财力的捕获长薄鳅鱼苗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捕获长薄鳅鱼苗的装置,包括盆体、置于盆体上的与盆体间有鱼苗进入口的盆盖,盆体的盆口周边边缘有至少三个连接孔,至少三根连接绳的一端分别通过连接孔连接在盆体上而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连接有浮子。
上述的盆盖表面为凹凸不平的粗糙面。
上述的连接孔为三个,连接绳为三根。
上述的盆体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盆体放入池底,盆底放上一些砾石,一口鱼池子以不超过三个本实用新型装置为宜即可。
本实用新型盆体可作为长薄鳅鱼苗饵料台,方便观察长薄鳅鱼苗吃食情况,又可作为长薄鳅鱼苗平日的躲避场所,更可不用下池捕捞便可收回70%的长薄鳅。操作简单易行,大大节约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不会对鱼苗产生伤害,鱼苗起捕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捕获长薄鳅鱼苗的装置,包括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盆体1、置于盆体上的与盆体间有鱼苗进入口2的盆盖3。盆体的盆口周边边缘有三个连接孔4。三根连接绳5的一端分别通过连接孔连接在盆体上而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连接有浮子6。盆盖表面7为凹凸不平的粗糙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351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套筒的鞋子
- 下一篇:一种大型鱼类的测量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