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6024.5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5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861 | 分类号: | H01L29/861;H01L23/24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刘新合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粒子 结构 压装式车用 二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用压装式二极管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
背景技术
车用二极管是车用整流器的关键零件,其功能是将交流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整流后变成直流电,供机动车的用电器使用。车用二极管结构型式有多种,其中压装式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类型,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某些车用整流器不能使用常规的直径为1/2〝的压装式二极管,只能用直径和高度均小许多的压装式二极管。现有的这种小尺寸压装式二极管如图一所示:是由一只管座1、一颗芯片3和一根引线4组成,管座、引线和芯片通过软钎料(锡铅合金)2连接,芯片用密封胶5保护。由于这种二极管的管座小而薄,在压装时机械应力极容易通过管座的变形传递到芯片上,导致芯片损坏,不仅制约了整流器的生产的成品率,而且使二极管的使用寿命缩短,从而影响汽车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该二极管解决了小尺寸压装式二极管在压装到整流极板时机械应力对二极管芯片的损伤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其包括管座以及设置在管座上的芯片;管座,芯片和引线之间通过软钎料依次连接,管座内置空间填充有密封胶,在所述管座和芯片之间增设有一层铜粒子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铜粒子结构的厚度为0.5~0.6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座、铜粒子结构、芯片和引线两两之间通过软钎料焊接填充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管座和芯片之间增加一层铜粒子,解决了小尺寸压装式二极管在压装到整流器极板时机械应力对二极管芯片的损伤问题,提高了整流器生产的成品率,延长了汽车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小尺寸压装式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装式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座,2、软钎料,3、芯片,4、引线,5、密封胶,6、铜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至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其包括管座1以及设置在管座1上的芯片3;管座1,芯片3和引线4之间通过软钎料2依次连接,管座1内置空间填充有密封胶,在所述管座1和芯片3之间增设有一层铜粒子结构6,所述铜粒子结构6的厚度为0.5mm,所述管座1、铜粒子结构6、芯片3和引线4之间通过软钎料2焊接填充在一起。
在二极管压装到整流器极板时,极板孔对管座的压应力通过底座变形传递到铜粒子结构和管座之间的软钎料(锡铅合金),软钎料层通过对应力进行缓冲和吸收,使传递到铜粒子上的应力减小,而通过铜粒子结构传递到芯片的应力更小,此间铜粒子对应力进行缓冲和吸收,再传给软钎料层,再经过一次应力的缓冲和吸收,最终传到芯片的应力就变得更小了,几乎没有,从而避免了压装应力对芯片的损失。
实施例二:
如图1至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带铜粒子结构的压装式车用二极管,其包括管座1以及设置在管座1上的芯片3;管座1,芯片3和引线4之间通过软钎料2依次连接,管座1内置空间填充有密封胶,在所述管座1和芯片3之间增设有一层铜粒子结构6,所述铜粒子结构6的厚度为0.6mm,所述管座1、铜粒子结构6、芯片3和引线4之间通过软钎料2焊接填充在一起。
在二极管压装到整流器极板时,极板孔对管座的压应力通过底座变形传递到铜粒子结构和管座之间的软钎料(锡铅合金),软钎料层通过对应力进行缓冲和吸收,使传递到铜粒子上的应力减小,而通过铜粒子结构传递到芯片的应力更小,此间铜粒子对应力进行缓冲和吸收,再传给软钎料层,再经过一次应力的缓冲和吸收,最终传到芯片的应力就变得更小了,几乎没有,从而避免了压装应力对芯片的损失。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60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