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桌脚折收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25534.0 | 申请日: | 2011-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5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 发明(设计)人: | 邱泽连 | 申请(专利权)人: | 益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B91/00 | 分类号: | A47B91/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汤保平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桌脚折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桌脚折收结构”,尤指一种可有效减少材积与收纳空间的桌脚折收结构。
背景技术
其不论是摆放在居家环境的各种桌子,或是学校所使用的书桌、办公场所的办公桌等,一般多采用固定式的形态设计,该固定式的桌子在搬运时是相当不便,不使用时又无法折收,而显得相当占空间,于是有业者开发出各种的折叠桌结构,期能利用该可折收的设计,来将桌子整体体积减至最小,以便于收藏或搬运。
然,该种已知的折收结构,其张开后并无法有效将桌脚做限位,让折叠桌仍会因为外力不慎的反向碰触,而再转回,该相对会造成整个桌子往下塌陷,让使用者可能会被压伤,使用的安全将倍受质疑,再者,其折收的操作多过于繁琐而麻烦,故将无法有效降低使用的难度。
是以,如何针对上述已知桌脚折收结构所存在的缺点进行研发改良,实为相关业界所需努力研发的目标,本实用新型人有鉴于此,乃思及创作的意念,遂以多年的经验加以设计,经多方探讨并试作样品试验,及多次修正改良,乃推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
已知桌子的折收结构,操作多过于繁琐而麻烦,故将无法有效降低使用的难度,此乃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
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桌脚折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桌脚、一转座、一定位装置、一枢轴、一支撑梁及一桌面板,且该定位装置由一固定架、一插销与一控制件所组合构成,其中:
桌脚上方中央结合有一转座;
转座内部设有一往上、下方贯通的容置空间,以该容置空间提供支撑梁下方端置入,再配合枢轴进行穿设,将令该转座与支撑梁可完成枢组,且该转座一侧边壁上设有一与容置空间相通的贯孔,而前、后方则各成为一遮片;
固定架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一端结合于转座外侧壁,以令该延伸部的中空孔能与贯孔保持对正,另一端则接设有一侧门字形状的枢座,及该延伸部的中空孔由枢座底面往外贯穿出;
插销由枢座经延伸部的中空孔穿入,以令穿入该端的外锥部能从贯孔伸入于转座的容置空间中;
控制件具有一偏心块,偏心块外周伸出有一把手,该控制件即以偏心块与插销相异于外锥部的一端相抵触,并枢组于枢座上;
支撑梁下方端侧边上、下分设有画弧延伸的一第一内锥孔与一第二内锥孔,而支撑梁上方端则与桌面板底面相结合。
其中,支撑梁下方端上伸出有一支脚,而桌脚上方与转座后方的遮片上则各开设有一长沟,以该长沟将能提供支脚在折收后伸出,以便用来辅助支撑。
其中,转座前、后方的遮片两侧各设有一具预定长度的立向剖沟,以该剖沟的设置,将能赋予前、后二遮片上半部受力弹性变形的能力。
其中,定位装置配合使用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安装撑抵在插销与固定架的延伸部间。
其中,支撑梁枢组在转座的一端上设有定位凸点,以该定位凸点来辅助卡固。
其中,定位装置的固定架与控制件上配合使用有一定位销。
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桌脚折收结构,其桌脚可折收,可以有效减少材积,该在收纳上亦能避免占用过多空间。
(二)本实用新型提供桌脚折收结构,其桌脚折收或张开后均能有效做固定,故将能避免该桌子在使用时有桌脚无预警转回,并造成整个桌子塌陷的现象,该在使用上将更安全。
(三)本实用新型提供桌脚折收结构,其仅需扳转控制件,就能完成折收或转开后的定位,故使用上是相当便利。
附图说明
为使审查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附图列举实施例,详述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折收时插销主动退回的状态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折收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折收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完成折收的平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图的A-A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完成折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益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益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55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