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圈绒编织网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5087.9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9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卜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龙申纺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21/02 | 分类号: | D04B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2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圈绒编 织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织网的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圈绒编织网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圈绒是绒经在起毛杆上加工的,绒经在起毛杆上形成的毛圈被割断后形成毛绒,不割断毛圈则是圈绒。现有技术中,圈绒的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且毛圈很容易被不慎割断,严重影响圈绒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圈绒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圈绒编织网的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圈绒编织网的结构,它包括多条沿着不相邻两根直线上的结点折线穿纱向上的第一经线和多条沿着相邻两根直线上的结点折线穿纱向上的第二经线,所述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互相勾线连接形成整体具有重复单元的花型结构。
所述第一经线沿着不相邻两根直线上的结点折线穿纱向上是以所述不相邻两根直线上每横向两个结点和竖向两个结点为一个重复单元结构,具体为:纱线从第二直线上的第一结点满穿穿纱,折线向上到达第一直线上的第二结点满穿穿纱后折线向上,完成一个循环,其中,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相隔两根直线。
所述第二经线沿着相邻两根直线上的结点折线穿纱向上是以所述相邻两根直线上每横向两个结点和竖向两个结点为一个重复单元结构,具体为:纱线从第二直线上的第一结点满穿穿纱,折线向上到达第一直线上的第二结点后满穿穿纱,折线向上穿纱完成一个循环。
所述每一条第一经线和四条第二经线连接成一个重复单元的结构,具体为:第一经线和任一条第二经线在第一经线第一直线的第一结点勾线连接后,斜向穿过相邻两条第二经线,到达第四条第二经线后,在第一经线第四直线的第二结点勾线连接形成重复单元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易于编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经线的穿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经线的穿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参看图1,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经线的穿纱结构示意图,其中的两条框部分GB001是第一经线GB1的重复单元,经线GB1沿着两根直线A1、B1上的结点折线穿纱向上,其中重复单元结构GB001是以所述两根直线A1、B1上每横向两个结点和竖向两个结点为一个重复单元结构,具体为:在重复单元GB001中定义0、1、2、3、4五个位点,纱线从B1第一结点的位点1满穿穿纱形成封闭圆形,再向上到达直线A1第二结点的位点3满穿穿纱,继续折线向上穿纱完成一个循环,其中,A1和B1之间间隔两根直线。
总结为:GB1:1-0/3-4//。
如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经线的穿纱结构示意图,其中的两条框部分GB002是第二经线GB2的重复单元,第二经线GB2沿着两根直线A2和B2上的结点折线穿纱向上,其中重复单元结构GB002是以所述两根直线A2、B2上每横向两个结点和竖向两个结点为一个重复单元结构,具体为:在重复单元GB002中定义0、1、2三个位点,纱线从B2第一结点的位点1向B2第一结点的位点0满穿穿纱,然后向上折线穿纱到达A2第二结点的位点1后,向B2第一结点的位点2满穿穿纱,再折线向上穿纱完成一个循环,其中,A2和B2为相邻直线。
总结为:GB2:1-0/1-2//。
如图3,是本实用新型圈绒编织网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经线GB1和一条第二经线GB2-1在GB1第一直线A1的第一结点11勾线连接后,斜向穿过相邻两条第二经线(GB2-2和GB2-3),到达第四条第二经线(GB2-4)后,在GB1第四直线D1的第二结点22与GB2-4勾线成结,连接形成重复单元的结构。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龙申纺业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龙申纺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5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鱼缸
- 下一篇:热增强器和碳氢化合物定量加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