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线材轧机的夹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24935.4 | 申请日: | 2011-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3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 发明(设计)人: | 秦昌利;马锦勋;贾国庆;孙新刚;李莉;韩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机电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39/02 | 分类号: | B21B39/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集思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10 | 代理人: | 张晋吉 |
| 地址: | 71002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线材 轧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线材轧制设备,具体地说,是在轧制设备中采用了一种夹送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轧机的精轧区设备,主要由预精轧机组、预精轧后缓冷段、精轧机组、精轧后缓冷段、高速线材夹送装置、吐丝机组等组成。当水冷后的轧件通过吐丝机吐丝机吐圈时,由于轧件处于自由状态,致使吐丝机吐出线材圈产品存在质量不稳定、不规则的状况,而且会甩尾,致使线材成品的质量和产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高速线材轧制过程中吐丝机吐出线材圈不稳定、不规则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采用线材夹送装置使轧件顺利通过吐丝机,以形成合格、规则、标准盘重的线材成品,有效提高线材成品的质量和产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该夹送装置安装在传统轧机精轧区设备之水冷装置和吐丝机之间,即,在精轧机组水冷装置之后和吐丝机之前,设置一台夹送装置。该夹送装置主要由高速夹送装置本体、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稀油润滑系统、压缩空气系统组成。由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统一控制稀油润滑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高速夹送装置本体运行。
所说高速夹送装置本体,由夹送辊本体、联轴器、传动电机组成。其中,夹送辊本体主要由箱体、安装与上下辊轴工作端的碳化钨辊环、控制夹送辊张开/闭合动作的气缸及连杆机构组成。传动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对夹送辊本体提供动力,上下两个碳化钨辊环分别安装在上下轧辊轴上,上下轧辊轴分别通过连杆机构安装于箱体上,工作中安装在箱体上的气缸通过连杆机构来调整上下轧辊轴,即通过调整上下辊环之间的辊缝来实现对轧件的夹紧或松开。
工作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首先打开稀油润滑系统,给夹送辊本体供油,夹送辊轴承充分润滑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再发出指令传动电机带动夹送辊开始工作。正常工作后,夹送辊打开/闭合均是由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需要给压缩空气系统发出指令控制气缸动作,从而实现对轧件的夹头、夹尾、全夹等功能(夹头是指仅对轧件头部进行夹送,当轧件头部进入吐丝机后马上松开轧件;夹尾是为了消除吐丝时甩尾现象,对轧件尾部进行夹送;全夹是对轧件进行全程夹送)。
该高速线材夹送装置,其作用是夹持水冷后的轧件,顺利送入吐丝机,其功能是夹头(夹持)、夹尾(控制甩尾)及全程夹送,将轧件平稳有效的送入吐丝机,有效地保证了高速轧制的平衡和吐丝的稳定,大大提高了高速轧制轧件的质量和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夹送辊本体,2是联轴器,3是传动电机,4-1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4-2是稀油润滑系统,4-3是压缩空气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叙述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实施例之夹送装置,安装在传统轧机精轧区设备之水冷装置和吐丝机之间,即,在传统的精轧机的水冷装置之后和吐丝机之前,设置一台夹送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高速夹送装置本体、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4-1、稀油润滑系统4-2、压缩空气系统4-3等组成,由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4-1并根据轧制不同材料、不同规格轧件的具体要求,统一控制稀油润滑系统4-2、压缩空气系统4-3运行。所说夹送装置本体,由夹送辊本体1、联轴器2、传动电机3组成。
工作时,当夹送辊本体1打开时,夹送辊本体1不与轧件接触,其速度取决于程序设定速度;当夹送辊本体1闭合时,夹送辊本体1的速度与轧件相同,通过力矩设定,实现微张力控制;当高速飞剪前检测器检测到轧件尾部后,夹送辊本体1的力矩增大,此时轧件逐步离开精轧机架,通过夹送辊本体1控制轧件的速度与计算机的记忆速度值相同;当轧件尾部被精轧出口检测器检测到以后,夹送辊本体1的速度切换为程序设定的尾部夹持速度,直到轧件尾部离开夹送辊。在此阶段,夹送辊本体1由力矩控制转换成速度控制,控制轧件尾部的速度。夹送辊本体1的开/闭合均是由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4-1根据需要给压缩空气系统发出指令,控制气缸动作——控制夹送辊本体1连杆机构动作来实现。
本实施例有夹头、夹尾、同时夹头及夹尾、全夹等工作方式,通过合理选择轧件夹送方式来提高线材成品质量与产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机电石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机电石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49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