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制空心梁折叠抽拉式钢内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1843.0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8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蔡虹;刘文兵;杨翼;杨慧丰;彭国元;方琰;张孝江;占桂友;徐静;马海贤;熊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B28B7/2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4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空心 折叠 抽拉式钢内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空心梁的钢制内模系统。
背景技术
预制空心梁的内模结构尺寸取决于空心梁本身的结构尺寸,实际应用中的空心梁结构尺寸种类繁多,以一种10m空心梁为例:该空心梁钢内模长度为10.9m、宽度为0.75m、高度为0.36m,已有的内模形式分别存在以下问题:
一种气囊式内模,但容易破损,周转率低,并且在气囊破损后需要专业厂家才能修补,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气囊式内模自重轻,空心梁在预制时气囊式内模容易上浮,空心梁质量很难保证。
一种竹胶板式内模,是由竹胶板和内支撑组成,但竹胶板易腐蚀损坏,周转率低,使用成本高;其内支撑结构需要由人工进行拆卸,但对于宽度为0.75m、高度为0.36m的小截面空心梁来说,人工无法进入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牢固、易于拆装、使用成本底的预制空心梁折叠抽拉式钢制内模系统,以期采用抽拉的形式避免人工进入。
本实用新型预制空心梁折叠抽拉式钢内模系统的结构特点是采用钢结构:
在内模横断面上,呈一左一右分体设置开口相对的两个半模单元;
所述半模单元是由上单元板和下单元板在侧部铰接,形成可以上下展开或收拢的合页结构;
在所述半模单元中,沿内模长度方向设置拉杆,所述拉杆分别以一组间隔设置的上连杆与上单元板在顶板位置上铰接,并以一组间隔设置的下连杆与下单元板在底板位置上铰接;
所述内模具有如下两个状态位:
展开状态位:拉杆推入,上连杆和下连杆呈竖直,并与拉杆垂直,半模单元中的上单元板和下单元板构成的合页展开,两个半模单元在顶板和底板位置上对接构成封闭的内模腔;
收拢状态位:拉杆拉出,上连杆和下连杆呈倾斜,半模单元中的上单元板和下单元板构成的合页收拢为折叠可抽拉状态。
本实用新型预制空心梁折叠抽拉式钢内模系统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两个半模单元在顶板和底板位置上的对接是以位于一侧的半模单元中的上单元板对位于右一侧的半模单元中的上单元板形成扣压。
在所述上单元板和下单元板的背部分别设置纵向肋筋和各道横向肋筋。
所述半模单元中的上单元板和下单元板在侧部直接铰接;或是上单元板和下单元板在侧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伸向模板中心的铰接耳,以所述铰接耳上偏向内模中心一侧的铰接孔铰接。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为折叠抽拉的结构形式,利用卷扬机对内模中拉杆进行牵引即可将内模从完成预制的空心梁11中脱模并拉出,无需人工拆卸,尤其适于小截面空心梁的预制,可较大地提高工效;
2、本实用新型采用钢结构,内模自重大,有效避免了内模上浮,保证空心梁的预制质量;
3、本实用新型钢结构内模强度高,不易损坏,周转利用率高,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模展开状态横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模收拢状态横断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模展开状态立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模收拢状态立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变截面空心梁中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5中I-I断面示意图;
图5b为图5中II-II断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上单元板;2下单元板;3拉杆;4上连杆;5下连杆;6纵向肋筋;7横向肋筋;8铰接耳;9铰接孔;10销轴;11空心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预制空心梁折叠抽拉式钢内模系统是采用钢结构,在内模横断面上,呈一左一右分体设置开口相对的两个半模单元;每个半模单元分别是由上单元板1和下单元板2在侧部铰接,形成可以上下展开或收拢的合页结构;
在每一半模单元中,沿内模长度方向设置拉杆3,拉杆3分别以一组间隔设置的上连杆4与上单元板1在顶板位置上铰接,并以一组间隔设置的下连杆5与下单元板2在底板位置上铰接;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通过操作拉杆3可以使内模具有如下两个状态位:
图1和图3所示的展开状态位:拉杆3推入,上连杆4和下连杆5与拉杆3垂直,半模 单元中的上单元板1和下单元板2构成的合页展开,两个半模单元在顶板和底板位置上对接构成封闭的内模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18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