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21430.2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1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曹雄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10 | 分类号: | G01N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0641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粘度 测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温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旋转粘度测量仪在测试待测液体粘度时,都需要事先对液体进行加热到指定温度然后马上进行测量,这样的测量方法中,从加热完成到开始测量,待测液体的温度会发生变化,会存在温度偏差。尤其当需要绘制温度从30℃到60℃粘度变化曲线时,需要反复对待测液体进行加热,费时又费力,温度还有偏差,从而导致测量的准确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恒定、连续地控制测量过程中待测液体温度的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包括:待测液体存放器皿,所述待测液体存放器皿内部设有用于对待测液体直接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以及温度传感器,该系统还包括接受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控制加热元件的通、断电,将待测液体的温度稳定于设定值的温控仪。
通过这样的设计,温度传感器感应待测液体的温度并反馈给温控仪,温控仪进行如下控制:当该反馈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加热,即给加热元件通电;而当该反馈温度高于该设定温度时,加热元件断电、进入保温状态,从而能够使待测液体的温度稳定在期望的设定值,即能够实现待测液体温度的恒定控制。而通过使加热元件直接、持续地对待测液体进行加热,则能够获得连续的温度变化值,在该条件下对待测液体进行连续地测量,则可以获得对应于连续变化温度的连续的粘度曲线,即能够实现连续地控制测量过程中待测液体温度。
所述加热元件为呈螺旋状从底部绕到顶部的电阻丝。
环形盘旋布置使得对待测液体的加热更快、更加均匀。
所述待测液体存放器皿外部还设有保温层。
保温层的设置,减少待测液体的热量的对外界的散发,更容易获得恒定地温度控制。
所述保温层为厚度为10mm的石棉。
所述温控仪为闭环控制的温度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通过在待测液体存放器皿内部设有用于对待测液体直接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以及温度传感器,同时本系统还包括温控仪,温控仪接受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控制加热元件的通、断电,将待测液体的温度稳定于设定值。温控仪根据温度传感器所反馈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相比较的情况,来控制加热元件的通断电,从而能够使待测液体的温度稳定在期望的设定值,即能够实现待测液体温度的恒定控制。而通过使加热元件直接对待测液体进行连续地加热,则能够实现连续地控制测量过程中待测液体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稳定变温粘度测量系统包括:待测液体存放器皿1,在待测液体存放器皿1内部设有用于对待测液体(如图中的十字阴影部分所示)直接进行加热的加热元件2以及温度传感器3,待测液体存放器皿1外部包裹有保温层5,这里优选厚度为10mm的石棉层。本系统还包括温控仪4,这里优选闭环控制的ST-801S-96温度控制器,其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3连接,输出端与加热元件2连接,此处,温控仪4接受温度传感器3的反馈的温度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控制加热元件2的通、断电,即温控仪4通过如下控制过程将待测液体温度稳定于设定值,当温度传感器3的输出的反馈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对加热元件通电进行加热;而当该反馈温度高于或等于该设定温度时,对加热元件断电、进入保温状态,从而能够使待测液体的温度稳定在期望的设定值,即能够实现待测液体温度的精确控制。
如图所示,优选加热元件为沿待测液体存放器皿1内壁,从底部向开口部环形盘旋布置的电阻丝,其材质为Cr20Ni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21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