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离合器盘状零件数控淬火机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9606.0 | 申请日: | 201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9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覃章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迪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673 | 分类号: | C21D1/673;C21D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零件 数控 淬火 机床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盘状零件数控淬火机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传递机动车动力系统的重要部件,执行着动力与发动机之间进行切断或连接的工作,在汽车或摩托车长期行驶过程中,为了保证长期频繁操作下离合器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对离合器从动盘总成和压板总成的平面度进行严格要求和设计,而总成平面度主要由离合器盘状零件的平面度决定,我们知道,盘状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的淬火工艺直接决定了零件的平面度。
目前,国内在进行盘状零件的整体淬火时,基本采用传统粗放式炉窑加热与油池淬火,少量采用压淬工艺,但均为人工操作,人为操作浪费人力不说,零件加热时间不能得到精确控制,影响盘状零件加工质量,且采用现有技术制得的盘状零件变形大,需反复校平加热,加工工作量大且易导致盘状零件硬度下降,甚至只能做报废处理,给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带来很大影响。也有部分零件淬火工艺采取数控系统进行控制,但现有的离合器盘状零件数控淬火机床控制系统还具有以下不足:(1)采用传统的批量整体加热、整体淬火,淬火完成后工件变形严重,需进行繁琐的整形处理,不但费工费时且工件质量也受到显著影响;(2)仅有个别零件产品实现了单件处理,无法实现流水化作业,对零件的淬火处理效率较低;(3)操作界面复杂、难入手,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可完成数控系统的操作;(4)系统不具备自动检测机构及实时诊断功能,系统使用安全性较差,一旦系统出现问题便无法正常加工;(5)采用粗放式加热与处理方式,加热效率低,能耗高,环境恶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数控淬火机床控制系统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离合器盘状零件数控淬火机床控制系统,克服传统淬火机床控制系统采用批量整体加热、整体淬火,淬火完成后工件变形严重,需进行繁琐的整形处理,不但费工费时且工件质量也受到显著影响;仅有个别零件产品实现了单件处理,无法实现流水化作业,对零件的淬火处理效率较低;操作界面复杂、难入手,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可完成数控系统的操作;系统不具备自动检测机构及实时诊断功能,系统使用安全性较差,一旦系统出现问题便无法正常加工;采用粗放式加热与处理方式,加热效率低,能耗高,环境恶劣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离合器盘状零件数控淬火机床控制系统,集成于主控制柜中,主控制柜分别与上料机、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下料机、主工作转台、压淬装置和加热装置连接,它包括PLC控制器、上料机控制单元、下料机控制单元、上料机械手控制单元、下料机械手控制单元、主工作转台控制单元、压淬装置控制单元和加热装置控制单元,上料机、下料机、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主工作转台、压淬装置和加热装置分别通过上料机控制单元、下料机控制单元、上料机械手控制单元、下料机械手控制单元、主工作转台控制单元、压淬装置控制单元和加热装置控制单元与PLC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料机和下料机都上设有举升臂和压力传感器,举升臂下方设有气缸,气缸的一端与上料机及下料机的底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举升臂连接,气缸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上料机控制单元和下料机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料机械手和下料机械手上分别设有电磁吸盘,电磁吸盘分别与上料机械手控制单元和下料机械手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工作转台上设有两个加热托盘和两个压淬托盘,托盘下方分别设有液压油缸,主工作转台的下方设有旋转电机,液压油缸和旋转电机分别与主工作转台控制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料机、上料机械手、下料机械手、下料机、主工作转台、压淬装置和加热装置上分别设有到位开关。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开始按钮、停止按钮、急停按钮和其他按钮,开始按钮、停止按钮、急停按钮和其他按钮分别与PLC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代替传统人为操作进行淬火处理,节省了人力且能精确控制零件压淬、加热时间;
(2)代替传统的批量整体加热、整体淬火,淬火完成后工件性能稳定,不易变形;
(3)全自动进行淬火、加热处理,实现流水化作业,处理效率高;
(4)采用3D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运行信息直观明了,操作简单,易上手、操作人员经过简单的指导即可上手操作;
(5)具备自动检测机构及实时诊断功能,实现了系统安全隐患的提前预测,同时配合多种确保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冗余设计,小故障不影响生产的持续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迪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迪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96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