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方形叠片式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9296.2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5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军;李世隆;桑成涛;刘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10/0585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形 叠片式 软包装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叠片式软包装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较高的放电平台、使用温度范围宽、循环性能优异、能量密度高且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广泛的使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近几年来随着电动玩具、动力航模、电动自行车的兴起,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动力电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大功率放电,要求电流传递快,电子传导路径短;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电流不能均匀分散,就会造成电芯内部极化加剧,热量进一步增加,严重影响电芯的安全性能,循环寿命也会大大降低;而且电池大电流放电时,通过极耳的电流会很大,对极耳承受大电流通过要求较高。
传统的方形极组分为卷绕式和叠片式两种。卷绕结构中极片较长,电流传导路径较长,电子传导路径长,离子迁移速度慢,所以卷绕工艺制作的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并不理想;传统的叠片式结构电池,极组所用的每一个极片只有一个极耳导出,在电池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制约了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发明内容
本使用新型的目的是现有技术的装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差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叠片式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包括外壳和置于其中的电芯,其中,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组和负极极组,所述正极极组中的多个正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组中的多个负极片通过隔膜依次隔开,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由各自预留的正极铝箔集流体和负极铜箔集流体焊接在一起;所述正极极耳有两个,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通过极耳胶与所述正极铝箔集流体连接;所述负极极耳有两个,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外壳的内部通过极耳胶与所述负极铜箔集流体连接。
根据实施例,还可采用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
所述外壳采用铝塑复合膜制成。
所述正极极耳采用双向超声波焊接引出方式与所述正极铝箔集流体连接,所述负极极耳采用双向超声波焊接引出方式与所述负极铜箔集流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叠片式电池设计的基础上,将原来单向引出极耳设计改变为双向引出极耳设计,电池内部离子传导速率更快,电子传导路径得以缩短,这样就降低了电池的内阻,提高了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和使用效率。同时电流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电池内部极化以及电池内部各点的差异,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而且,采用双极耳后,通过每个极耳的电流降低了,可以防止电流太大时极耳熔化产生安全事故,对极耳的要求也可以适当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沿纵向的剖视图(图中仅显示负极极耳,而正极极耳被剖切掉)。
图2是图1的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是该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外部结构示意图。电芯置于所述外壳7内部,自电芯引出的一对正极极耳9分别设于所述外壳7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一对负极极耳6也分别设于所述外壳7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为进一步改善导电效果,所述两个正极耳9在所述外壳7的外部还通过镍带8连接,所述两个负极耳6在所述外壳7的外部还通过镍带8连接。
如图2所示,是锂离子电池沿纵向的剖视图,图中仅显示负极极耳6及相关部件,而正极极耳9被剖切掉。因显示正极极耳9及相关部件的剖视图与图1类似,故不再提供附图。
该实施例中,所述外壳7由铝塑膜制成。其中,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组和负极极组,所述正极极组中的多个正极片1和所述负极极组中的多个负极片2通过隔膜3依次隔开,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由各自预留的正极铝箔集流体和负极铜箔集流体4焊接在一起;所述正极极耳9有两个,分别设在所述外壳7相对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外壳7的内部通过极耳胶5与所述正极铝箔集流体连接;所述负极极耳6有两个,分别设在所述外壳7相对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外壳7的内部通过极耳胶5与所述负极铜箔集流体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极耳9采用双向超声波焊接引出方式与所述正极铝箔集流体连接,所述负极极耳6采用双向超声波焊接引出方式与所述负极铜箔集流体4连接。
倍率性能及内阻的比较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92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伺服下放机构
- 下一篇:改进的钢板植绒振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