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丙烯生产线及其加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7757.2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5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万元臣;陈晓梅;康勃;丁铁纯;依海;王树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同益石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06 | 分类号: | C07C11/06;C07C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113109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 生产线 及其 加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丙烯生产线的加氢系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加氢系统的丙烯生产线。
背景技术
丙烯是仅次于乙烯的重要石化基础原料,其下游衍生物主要包括聚丙烯和环氧丙烷、丙烯腈、丙烯酸、异丙苯/苯酚/丙酮、羰基合成醇、异丙醇等有机原料。
近年来,全球丙烯需求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乙烯,国内对丙烯的需求还源于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和产能近年来均以较高的增长率发展。目前,丙烯供应主要来自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和石油催化裂化过程的副产品,其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丙烯原需求。今后几年,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都保持着对丙烯旺盛的需求,从丙烯总体供需平衡看,仍然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现有的丙烯生产工艺除丙烷脱氧外,还包括以下几种:
1、蒸汽裂解
蒸汽裂解的主产品是乙烯,副产品是丙烯,且不同的裂解原料,丙烯收率差别很大,现有的裂解原料趋势导致乙烯的产量比越来越大,丙烯的产量比越来越小,从而使丙烯的短缺量进一步扩大。
2、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是炼油厂加工能力最大的二次加工装置,也是炼油厂生产汽油组分的主要装置,其副产品会生产丙烯,尽管丙烯的收率有了很大提高,新建以生产丙烯为主要目的的催化裂化装置显然是不经济的。
3、甲醇制丙烯
甲醇制丙烯工艺是德国公开开发的,该过程的主产物为丙烯,副产品是燃料气、液化气、汽油和水,但是前三者的收率远低于丙烯。
在我国利用甲醇制丙烯装置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天然气资源的稳定供应,二是天然气的价格。而我国气田多处在偏远地区,经过开发的长途运输,进入天然气市场后的价格较高,难以成为甲醇原料,导致利用甲醇制丙烯的成本偏高。而且新建用煤或天然气合成甲醇生产丙烯的工厂投资很大。
4、高碳烯烃裂解制丙烯
高碳烯烃裂解制丙烯是将炼油厂和乙烯蒸汽裂解装置中联产的C4烯烃组分裂解为乙烯和丙烯的催化反应。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尝试该技术,但大多完成中试,未实现商业化。
因此,如何生产出成本较低,而收率较高的丙烯,满足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丙烯生产线的加氢系统,其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加氢系统的丙烯生产线,其投入成本低,丙烯收率高,可大幅度缓解丙烯的共需矛盾。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丙烯生产线的加氢系统,包括反应器和设于所述反应器出口侧的分离罐,氢气和C4均进入所述反应器,所述C4包括第一支流和第二支流,所述第一支流经所述反应器、所述分离罐,再循环至所述反应器;所述第二支流经反应后流出所述加氢系统。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反应器进气侧的预热装置,所述第一支流和所述第二支流依次经过所述预热装置和所述反应器。
优选地,所述预热装置的预热介质为低压蒸汽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丙烯生产线,包括燃气系统和催化精馏脱异丁烷系统,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加氢系统,所述加氢系统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系统的入口和所述催化精馏脱异丁烷系统的入口。
优选地,所述加氢系统还包括设于其分离罐出口侧的冷却器,该冷却器的出口流出的气体一部分返回所述分离罐,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燃气系统;所述冷却器的出口流出的液体一部分形成所述加氢系统的第一支流,另一部分进入所述催化精馏脱异丁烷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加氢系统,用于丙烯生产线中,包括反应器和设于所述反应器出口侧的分离罐,氢气和C4进入所述反应器,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所述C4包括第一支流和第二支流,所述第一支流经所述反应器、所述分离罐,再循环至所述反应器;所述第二支流经反应后流出所述加氢系统。从分离罐出来的部分液体形成第一支流,与第二支流中的新鲜C4混合,可以有效降低进入反应器的其它气体浓度,使各种气体浓度有效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从而提高丙烯的产量。同时,将C4气流分为两个支流,在实际生产中简单易行,易于实现,在提高丙烯生产率的基础上投入的改造资本小,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同益石化有限公司,未经辽宁同益石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77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尾气循环法制高浓度甲醛生产线设备
- 下一篇:丙烯生产线及其原料预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