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控规调整数据判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4555.2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9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周玉斌;廖贵宾;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10/06 | 分类号: | G06Q10/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调整 数据 判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规划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调整判别系统。
背景技术
控规调整工作主要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查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查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控规调整中调不调,怎么调,调多少,是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从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来看,目前控规调整工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控规修编
规划的时效性逐渐减弱,或社会经济发生重大改变引发规划的不适应性,或区域重新定位,或上层次规划发生了较大改变等,都将引发控规的重新修编工作。
(2)控规局部调整
控规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于各项具体控制要求进行调整的变动诉求,即为控规局部调整,简称控规调整。例如对某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或建筑密度进行变更或改变城市道路走向等。如重庆市就曾规定“控规调整范围面积占原控规面积50%以上,或调整范围总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应视为该控规重新编制,不作局部调整处理”。控规调整往往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地产开发在市场经济下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或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控规调整与一般意义上的控规修编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控规修编是较大范围内规划要素整体的重新调配和整顿,主要源于上一层次规划的变化或原有控规的明显缺陷,重点针对规划区的整体功能定位、规划原则或指导思想等进行变更,是一种规划制定工作,可以理解为规划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而控规调整则是在不影响原有控规的整体格局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针对局部地块规划控制条件的修改变动,归属于规划的实施管理阶段,可以理解为规划管理的后期工作。
解决控规调整遇到的问题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对周边一定范围土地整合,分摊调整带来的影响;另一种是在调整的土地上安置这些用地,自我消化。土地整合的方法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方法,科学性强,但这种方法作为控规调整的手段时受各种规范、地方政策和经济技术分析的影响,牵扯的范围会非常大,对新区的影响不太明显,对旧区就十分明显了。在到处都是现状建筑的地区,找出一片地作为学校或绿地十分不容易。而在调整土地所在的地块上解决容量调整带来的问题比较合理,对周边影响最小,用地面积比较大的地块用这种方式合适,特别是地块中已经包括了教育设施的。但如果用地面积小,很可能调整的地块性质单一,配套设施比较难落实。
控规调整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1)控规指标的调整通常带来建设强度的增高,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多数由地产商申请的调整案均对开发强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带来的是规划人口、交通流量等多方面的增长,给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带来压力,部分旧城更新项目根本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水平,导致居民生活品质的下降。
(2)控规调整研究范围过小,造成局部合理、整体失控的局面。目前控规指标调整存在就项目论项目的现象,研究问题的视野狭隘,调整论证范围一般都限于建设项目自身用地,缺乏对周边地区的整体综合研究。控规指标调整往往是从较低的指标往较高的指标调整,调整幅度大,必然会对周边区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周边的居住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就单一片区而言,提高建设强度和增加房地产项目,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或许可以接受。但是,各片区的控规调整仅顾及局部利益,在数量上经过积累必然造成城市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在控规调整论证时,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扩大论证范围,如将论证范围扩大到周边社区或规划管理单元,通过单个具体项目的论证工作区解决更大范围内的调整问题或影响。
(3)控规调整的技术论证方法欠科学。由于控规调整项目编制时间较短,编制人员未能对原规划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同时规划师受到开发商意愿的牵制和政府长官意识的影响,无法保证调整成果的合理性。
(4)控规调整审查周期长。控规调整的时间相对控规编制的时间要短,但实际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以北京市控规调整周期为例(李江云,《对北京中心区控规指标调整程序的一些思考》,城市规划,2003年第27卷第12期),即使顺利通过控规调整审查也需要40天左右,若控规调整申请未获得通过,再次申请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将大量浪费申请者的时间和财力,同时也浪费政府工作的精力。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45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