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11859.3 | 申请日: | 201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2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夏训峰;席北斗;赵颖;李曹乐;李晓光;张列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区 沟域冷 水鱼 养殖 水体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水处理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山区沟域渔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些沟域冷水鱼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如北京市怀柔渤海镇冷水鱼养殖产业已形成集孵化、养殖、销售、烧烤和餐饮等一系列冷水鱼产业带,具有虹鳟鱼美食一条川的美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多年来农民不规范化养殖、饲料和鱼药无序投放,鱼类粪便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了养殖水体的严重氮磷污染。一方面,养殖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下游养殖水体中,容易对养殖鱼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降低了鱼苗种的成活率;另一方面,污染的养殖水体排放到河流中,容易造成河流水质的下降,特别是当其排放到饮用水源地上游的河流中时,容易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的污染,进而影响周围居民饮用水安全。因此,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净化是保障山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处理方法有曝气、沉淀、过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投放化学药剂技术、生态浮床技术、膜分离技术、稳定性二氧化氯技术和SBR污水净化技术等,但这些单一的技术存在着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或投资运行成本高、管理维护困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适合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的处理组合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净化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提供的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净化装置,主要包括:
生物絮凝沉淀池连接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
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连接养鱼池;
生物絮凝沉淀池和养鱼池同时连接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连接生态净化塘;
生态净化塘连接下游排水沟。
所述的装置,其中生物絮凝沉淀池中的生物絮凝剂为芽孢乳杆菌(Envi-plus)。
所述的装置,其中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中的陶粒孔径为0.4-0.6纳米。
所述的装置,其中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中负载的微生物为红螺菌科红假单胞菌属。
所述的装置,其中人工湿地为表面潜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种植有水生植物。
所述的装置,其中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为香蒲、菖蒲、美人蕉以及千屈菜。
所述的装置,其中生态净化塘设置有太阳能动水机和悬挂碳素纤维生态草的生态浮床,其中,生态浮床采用水面无土栽培水生植物的方式,生态浮床占水面的15-20%。
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提高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水质,为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净化、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净化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净化组合装置,主要包括有:
生物絮凝沉淀池3连接纳米功能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4;
纳米功能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4连接养鱼池5;
生物絮凝沉淀池3和养鱼池5同时连接表面潜流人工湿地6;
表面潜流人工湿地6连接复合生态多功能净化塘7;
复合生态多功能净化塘7连接下游排水沟8。
上述组合工艺中各区段的优选条件是:
生物絮凝沉淀池的絮凝剂与待处理冷水鱼养殖水的混合方式为利用地势差进水口跌水的急流特点分散生物絮凝剂。
纳米功能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的纳米功能陶粒孔径为0.4-0.6纳米;
纳米功能陶粒负载微生物过滤池的负载微生物为红螺菌科红假单胞菌属。
表面潜流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可以是胆不限于香蒲、菖蒲、美人蕉以及千屈菜等。
生态净化塘设置有设置太阳能动水机和悬挂碳素纤维生态草的生态浮床。其中,生态浮床采用水面无土栽培水生植物的方式,生态浮床占水面的15-20%。
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方法和装置实现了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高效脱氮除磷,提高了山区沟域冷水鱼养殖水体的水质,降低了处理成本,同时本发明具有安装、面积设计灵活、生态安全及出水稳定的特点。与其它养殖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用于流水养殖水体的治理,并且在低温条件下处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作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118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极耳分切机
- 下一篇:一种萨克斯风吊挂装置的调整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