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氮氧化合物分析仪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04648.7 | 申请日: | 201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6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平;蒲友强;唐烜东;邓亚;杨志评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昶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07 | 分类号: | G01N27/407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军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分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含量分析仪,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烟道中氧气和氮氧化合物含量分析的氮氧化合物分析仪。
背景技术
目前,在烟道气体测试中主要采用红外、化学发光法进行。其中,采用红外测试仪虽然能过够准确测量,但是设备的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而且价格昂贵,其测试精度受到温度的影响很大;而化学发光法在价格上也非常昂贵。因此,现在的烟道气体测试在成本上都不是普通用户能够承担的。
一般情况下,在工业仪表测试中,一种传感器只能测量一种气体成分。而在CEMS中,氧的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污染气体的排放量需要通过氧来获得折算系数进行换算。目前,CEMS中测量湿氧通常采用传统的带加热炉的氧化锆检测,存在体积大,功耗大,及由于国内的工艺水平,导致寿命较短;测干氧通常采用燃料电池式传感器检测,因此容易受温度、压力的影响,对预处理要求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氮氧化合物分析仪,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采用一个传感器测量两种组分、体积大、功率大、成本贵的烟气分析仪(氮氧化合物及氧)的问题,达到利用一个传感器同时测量氮氧化合物和氧气的目的,并降低其设备成本,使其适合大规模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氮氧化合物分析仪,包括进气管、出气管,分别与该进气管和出气管连接的存储罐,位于该存储罐内的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以及与该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连接的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出气管、存储罐均安装于同一个箱体内,在该箱体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的接口,而所述控制系统则安装于该箱体侧壁上。
再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连接的信号处理电路,以及分别与该信号处理电路连接的显示器和控制按键。
其中,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CPU,以及与该CPU连接的滤波器,和连接该滤波器与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连接的放大器;所述显示器和控制按键分别连接于所述CPU上。
为了便于观察和操作,所述显示器和控制按键均安装于所述箱体外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能够有效地在烟道混合气体中测量出氮氧化合物和氧气的成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本实用新型只使用一个传感器便实现了两种气体的测量,在实现测量目的同时,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气控制原理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设备名称如下:
1-进气管,2-出气管,3-存储罐,4-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5-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氮氧化合物分析仪,包括进气管1、出气管2,分别与该进气管1和出气管2连接的存储罐3,位于该存储罐3内的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4,以及与该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4连接的控制系统。
其中,控制系统包括与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4连接的信号处理电路,以及分别与该信号处理电路连接的显示器和控制按键。信号处理电路包括CPU,以及与该CPU连接的滤波器,和连接该滤波器与极限电流型氧化锆传感器4连接的放大器;所述显示器和控制按键分别连接于所述CPU上。本实施例的电气控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电气控制,不仅可以实现整个分析仪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还可以通过控制按键实现人的参与,达到认为控制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显示器实时地观察分析仪的工作状态, 以便随时掌握气体的实际情况,进而达到灵活调控的目的。
为了方便设备的移动、安装与管理维护,所述进气管1、出气管2、存储罐3均安装于同一个箱体5内,在该箱体5上设置有所述进气管1和出气管2的接口,而上述显示器和控制按键则安装于该箱体5侧壁上。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昶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昶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046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