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电池电机车用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四象限运行调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01388.8 | 申请日: | 201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1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高善兴;郑昌陆;李相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08 | 分类号: | H02P6/08;H02P27/06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61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机车 永磁 同步 牵引 电动机 象限 运行 调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蓄电池电机车用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四象限运行调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煤矿的矿用直流电源电机车调速器,大多都是电阻调速型。这种调速存在很多弊端,如:1)安全性能低,直流牵引电动机系统没有电制动功能,制动完全依靠机械摩擦制动,司机的反应时间较长,制动距离长。2)调速器可靠性低,由于直流电机调速靠串电阻调速,所以长时间的运行的制动电阻容易损坏。3)控制器维修量比较,直流牵引机车采用凸轮控制器或斩波调速控制器,实现机车的启动、调速、停车,控制器的接触组触头、截片在通、断操作过程中拉弧烧损,要经常打磨甚至更换,维修量很大。4)电力消耗严重,直流牵引电阻调速机车或斩波调速机车,它们只工作在第一、三象限中,当需要减速或刹车时,没有第二或第四象限运行功能,不能实现电气制动,只能将大量的电能白白消耗在电阻或铁磨损上面,而实现刹车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电池电机车用永磁同
步牵引电动机四象限运行调速器,提高了调速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了电气制动。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蓄电池电机车用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四象限运行调速器,包括与蓄电池连接的上电控制电路及与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连接的逆变电路,与上电控制电路、逆变电路和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连接用于对上电控制电路、逆变电路和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实行集中控制的控制单元;所述的上电控制电路包括直流接触器Q1和并联在直流接触器Q1两端的电阻R0;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电路,分别与控制电路连接的驱动电路、上电控制单元、旋变信号检测单元和外部输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逆变电路包括滤波电容C1、C2、C3、均压电阻R1、R2、R3和功率开关管QT1~QT6构成的三相逆变桥;滤波电容C1、C2、C3与均压电阻R1、R2、R3并联后依次串联在蓄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功率开关管QT1、QT3、QT5的集电极与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功率开关管QT2、QT4、QT6的发射极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功率开关管QT1的发射极与功率开关管QT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与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A相相连,功率开关管QT3的发射极与功率开关管QT4集电极的连接点与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B相相连,功率开关管QT5的发射极与功率开关管QT6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与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C相相连;功率开关管QT1~QT6基极连接驱动电路,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与旋变信号检测单元连接,上电控制单元连接直流接触器Q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安全性能高,调速器具有运行在第二、第四象限功能,从而实现电制动功能,制动力矩大,制动的反应时间短,因此相同的工矿下,制动距离要短,提高了机车的安全性能。
2)调速器可靠性高,由于取代了串电阻调速,采用了更加可靠的半导体、高频机,使得调速能长期稳定运行,大大提高调速器的可靠性。
3)控制器维修量少,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调速器采用无极调速,控制器采用集成度和可靠性极高的DSP控制芯片及IPM驱动模块。基本没有维修工作量。
4)更加节约用电,蓄电池机车采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在机车减速的过程中可以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大部分的机车势能得到回馈,可以极大的延长电池组的放电时间,提高续航里程,既节约了电力又节省了充电作业时间,同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013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频低噪声恒温晶体振荡器
- 下一篇:一种熔融沉积成型用聚乳酸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