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厢顶部扩展升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8532.9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2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全;赖军;王博;吴宇;李宁;王春旸;薛建宇;徐新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J7/00 | 分类号: | B60J7/00;B62D3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00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厢 顶部 扩展 升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车厢顶部的扩展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按照国家公路、铁路运输要求,在铁路平板运输时,车辆总高度一般不超过3200毫米;在公路行驶时,车辆总高度一般应控制在4000毫米以下,以便安全、顺利地通过涵洞、桥梁,降低运输成本。但是当需要在车厢内进行一些特殊作业的情况下,车厢的高度必须要增加才能满足作业要求,因此,需要在车厢上设置扩展升降机构,以扩展车厢的高度和空间,同时保证公路、铁路的运输要求。现有技术中,车厢顶部的扩展升降机构主要有气动、液压、手摇等结构方式,上述结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气动和液压结构的扩展升降机构部件较多,占用空间大,结构较复杂;手摇结构的扩展升降机构升降较费力,传动同步性差,易卡死。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部件少,操作方便,同步性好的车厢顶部扩展升降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厢顶部扩展升降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车体的主车厢,所述主车厢的顶部通过升降机构密封连接一扩展车厢,所述扩展车厢内嵌在所述主车厢内;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四个伺服电机,所述四个伺服电机分别通过一电机支撑座固定在所述主车厢内壁的四个拐角端;各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入端均连接监控系统,各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一丝杠,各所述丝杠分别通过定位轴承支撑在所述电机支撑座和所述主车厢的顶部之间;各所述丝杠上分别连接一浮动螺母,各所述浮动螺母均连接所述扩展车厢的底部。
各所述伺服电机上分别设置一减速器。
各所述浮动螺母分别通过一支架连接所述扩展车厢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在主车厢的顶部通过升降机构密封连接一扩展车厢,当需要进行有关作业时,可通过升降机构启动扩展车厢,将扩展车厢举升起,以增加整个车厢的高度和作业空间。2、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主车厢内壁四个拐角端的伺服电机,各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均连接一支撑在电机支撑座和主车厢顶部之间的丝杠,各丝杠上均连接一浮动螺母,各浮动螺母均通过支架连接扩展车厢;启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带动丝杠旋转,丝杠转动带动浮动螺母沿丝杠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而通过支架带动扩展车厢升起或下降,此种升降机构的控制方式同步性好,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简单巧妙,操作方便,同步性好,可广泛用于公路、铁路车辆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升降机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体的主车厢1,主车厢1的顶部通过升降机构2密封连接一扩展车厢3,扩展车厢3内嵌在主车厢1内。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2包括四个伺服电机21,四个伺服电机21分别通过一电机支撑座22固定在主车厢1内壁的四个拐角端。各伺服电机21上分别设置一减速器,各伺服电机21的输入端均连接监控系统(图中各未示出),各伺服电机21的输出端通过减速后分别连接一丝杠23,各丝杠23分别通过定位轴承支撑在电机支撑座22和主车厢1顶部之间。各丝杠23上分别连接一浮动螺母24,各浮动螺母24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一支架25,各支架25的另一端均固定设置在扩展车厢3的底部。
当主车厢1内进行有关作业,需要启动扩展车厢3时,将扩展车厢3举升起,以增加整个车厢的高度和作业空间。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启动伺服电机21,伺服电机21带动丝杠23旋转,丝杠23转动带动浮动螺母24沿丝杠23向上移动,进而通过支架25带动扩展车厢3升起。工作结束后,通过伺服电机21带动丝杠23反转,降下扩展车厢3。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85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