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装载机的反转八连杆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6952.3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0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林庆钻;黄阳印;郭涛;杨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36 | 分类号: | E02F3/36;E02F3/3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许伟 |
地址: | 361004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装载 反转 连杆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装载机的反转八连杆机构。
背景技术
装载机是一种高效率的工程机械设备,它广泛地应用于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煤炭、矿山、水利、国防等工程和城市建设等场所的铲装作业,现有技术的装载机工作装置为连杆机构,通常为反转六连杆机构或平行正转连杆机构。反转六连杆机构10(如图1所示)具有地面位置铲斗掘起力传力比大、铲斗卸料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在较短的动臂下,其较高的卸载高度和较短的卸载距离是无法达到各传动角需为12°以上的设计要求,且其自动放平性和平移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铲斗平移性和放平性好、传动效果好的新型装载机的反转八连杆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装载机的反转八连杆机构,它包括前车架、动臂油缸、动臂、转斗油缸、第一摇臂、第一拉杆、第二摇臂、第二拉杆、铲斗;所述的动臂的尾端分别与前车架的两侧相铰接,动臂的前端分别与铲斗的底部相铰接,且在两动臂之间至少设置一横杆;;两动臂油缸的尾端分别与前车架的两侧相铰接,两动臂油缸的顶杆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动臂的中部相铰接,转斗油缸的尾端与前车架相铰接;所述的第一摇臂的中部铰接于动臂中部横杆向外延伸的铰接部构成其回转点,第一摇臂的上端与转斗油缸的顶杆端部相铰接,第一摇臂的下端与第一拉杆的一端相铰接,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的上端、第二拉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铲斗的中部相铰接,第二摇臂的另一端与动臂的前部铰接;所述的动臂与车架的铰接点至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I: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至铲斗前端的直线距离IK: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至铲斗和第二拉杆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IH:铲斗和第二拉杆的铰接点至第二拉杆和第二摇臂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HF:第二拉杆和第二摇臂的铰接点至第二摇臂的与动臂铰接的回转点的直线距离FG:第二摇臂和动臂的铰接点至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GI:第二摇臂和第一拉杆的铰接点至第一摇臂和第一拉杆铰接点的直线距离DF:第一摇臂和第一拉杆的铰接点至第一摇臂和动臂铰接点的直线距离DC:第一摇臂和动臂中部横杆向外延伸铰接部的铰接点至第一摇臂和转斗油缸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CB:第一摇臂和转斗油缸的铰接点至转斗油缸和车架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AB:动臂和车架的铰接点至车架和动臂油缸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J:动臂和车架的铰接点至车架和转斗油缸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A:动臂和车架的铰接点至动臂和动臂油缸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E为:1890-1960:840-890:320-350:420-460:400-440:300-340:550-580:470-510:430-470:1040—1080:190-220:1100-1600。
所述的动臂与车架的铰接点至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I: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至铲斗前端的直线距离IK: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至铲斗和第二拉杆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IH:铲斗和第二拉杆的铰接点至第二拉杆和第二摇臂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HF:第二拉杆和第二摇臂的铰接点至第二摇臂的与动臂铰接的回转点的直线距离FG:第二摇臂和动臂的铰接点至动臂和铲斗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GI:第二摇臂和第一拉杆的铰接点至第一摇臂和第一拉杆铰接点的直线距离DF:第一摇臂和第一拉杆的铰接点至第一摇臂和动臂铰接点的直线距离DC:第一摇臂和动臂中部横杆向外延伸铰接部的铰接点至第一摇臂和转斗油缸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CB:第一摇臂和转斗油缸的铰接点至转斗油缸和车架的铰接点的直线距离AB:动臂和车架的铰接点至车架和动臂油缸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J:动臂和车架的铰接点至车架和转斗油缸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A:动臂和车架的铰接点至动臂和动臂油缸铰接点的直线距离OE为:1925.2:870.5:333.6:446.5:424.6:323.2:565.2:499.8:456.8:1068.6:389:208.6:1133。
所述的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的上端铰接,第二拉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摇臂的上部且其铰接点位于第一拉杆与第二摇臂铰接点的下方。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设计出合理的动臂、摇臂、铲斗、拉杆、动臂油缸和转斗油缸之间的平面投影距离的比例关系,在较短的动臂和较大的提升角度下,能够达到较高的卸载高度,较小的卸载距离,铲斗的平移性较好(在2°内变化),铲斗的自动放平性好(能够自动放平,提高工作效率),各连杆的传动角都在12°至168°之间(传动效果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69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