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态渣渣罐搬运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4138.8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2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耿会良;任中立;张吉胜;李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3/02 | 分类号: | B62D53/02;B60P1/4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044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态渣渣罐 搬运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态渣渣罐搬运车。
背景技术
热态钢渣是冶炼过程中的废弃物,热态钢渣产生后(一般采用渣罐盛存),为保证生产工序的顺行,热态渣需要从产渣点被搬运到渣场。目前,热态渣(盛渣渣罐)的搬运主要采用轨道式机车和无轨式抱罐车搬运和处理。随着工艺改进,采用轨道机车搬运热态渣渣罐的工艺逐渐被淘汰,采用抱罐车搬运热态渣的方式越来越多。抱罐车是一种用于钢厂液态钢渣物流运输的专用机械设备。该种设备具有背罐、放罐、运输等功能,目前从产渣点到渣场全程(搬运、倒渣)采用抱罐车。
采用抱罐车搬运热态渣是抱罐车通过自身后平台上布置的工作机构,将平台后部渣罐背起并放在后车平台上,然后进行搬运。一般情况下,渣罐从地面到平台上,重心移动要达到1200mm以上,整个背放采用液压系统完成。这种车辆结构缺陷是:一是背罐作业时,渣罐重心位置变化大,需要消耗抱罐车设备系统较多的能量;二是为了实现背放罐作业,平台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还要设置庞大的工作机构,因此整车质量较重,热态渣罐搬运过程中也要需要消耗较多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整车结构轻巧、消耗能量少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包括牵引头,还包括U形后车架、两个车桥和车轮,所述U形后车架包括横架、分别与横架两端相连的两个U形臂,所述牵引头和所述横架相连,所述两个U形臂上方均延伸设有一套提升机构,所述两个U形臂上分别固定有一个车桥,车轮安装在车桥上。
优选地,所述每套提升机构包括工作臂、伸缩油缸、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工作臂的一端与所述横架铰接,所述伸缩油缸的缸筒端与所述横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工作臂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一个U形臂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U形臂上设有对所述第二连杆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工作臂上。
优选地,所述牵引头和所述横架通过中间铰接体铰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每个车桥上安装有两个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采用U形后车架结构,大大降低了车辆自重,可以有效节省系统功率;并使得工作机构尺寸紧凑,利用很少能量就可完成渣罐的提升作业,节能、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的俯视图。
图3为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热态渣渣罐被举升到位时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态渣渣罐搬运车,包括牵引头1,还包括U形后车架3、两个车桥11和车轮12,U形后车架3包括横架31、分别与横架31两端相连的两个U形臂32,33,牵引头1和横架31相连,两个U形臂32,33上方均延伸设有一套提升机构4,两个U形臂32,33上分别固定有一个车桥11,车轮12安装在车桥11上。
如图3所示,每套提升机构4包括工作臂5、伸缩油缸6、第一连杆7、第二连杆8,工作臂5的一端与横架31铰接于a点,伸缩油缸6的缸筒端与横架31铰接与b点,第一连杆7的一端与伸缩油缸6的活塞杆端铰接于e点,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与工作臂5铰接于d点,第二连杆8的一端与伸缩油缸6的活塞杆端铰接于e点,第二连杆8的另一端与一个U形臂32铰接于c点。伸缩油缸6的控制管路中设置有锁止阀。每个U形臂上设有对第二连杆8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块9和第二限位块10。
两个工作臂5之间相互独立,仅通过液压系统同步举升,或者如图2所示,两个工作臂5之间通过连接梁13连接,连接梁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工作臂5上,以便在液压同步举升基础上,通过连接梁13实现两个工作臂5的机械同步。
如图2所示,牵引头1和横架31通过中间铰接体2铰接连接,每个车桥11上安装有两个车轮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41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