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少旋转式压缩机注油量的盖体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82192.9 | 申请日: | 201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01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林少坤;陈炯;谢利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C29/00 | 分类号: | F04C29/00;F04C29/02 |
| 代理公司: | 广东秉德律师事务所 44291 | 代理人: | 杨焕军 |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旋转 压缩机 注油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减少旋转式压缩机注油量的盖体组件。
【背景技术】
压缩机注油量的多少必须满足压缩机泵体的正常润滑,以及及时带走压缩机泵体零件运转、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并且满足长期寿命试验之后,冷冻油还有足够的量,满足压缩机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在设计压缩机时,规定了压缩机冷冻油必须达到一定的油面高度,即一般要求油面高度到达泵体气缸的中部,这就要加注大量的冷冻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有效节省成本,减少旋转式压缩机注油量的盖体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减少旋转式压缩机注油量的盖体组件,包括压缩机外壳、下法兰、下消音器、机壳下盖和安装板,所述压缩机外壳的下连接端高于下法兰和下消音器的下端面、或平齐于下法兰和下消音器的上端面,所述机壳下盖对应压缩机外壳的下连接端结构周向的设置有凹陷于压缩机外壳内部的凹槽部、或径向内收于下法兰和下消音器侧的台阶部。
所述机壳下盖对应压缩机外壳的下连接端结构周向的设置有凹陷于压缩机外壳内部的凹槽部,所述安装板固定在压缩机外壳下连接端的外壁面。
所述凹槽部的外缘采用锥角θ为3°~6°锥面角紧扣于压缩机外壳内圆中。
所述机壳下盖对应压缩机外壳的下连接端结构周向的设置有径向内收于下法兰和下消音器侧的台阶部,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与机壳下盖台阶部周向直径相配合的固定孔。
所述机壳下盖上的凹槽部、或台阶部与下法兰和下消音器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机壳下盖对应压缩机外壳的下连接端结构设置有凹陷于压缩机外壳内部的凹槽部、或径向内收于下法兰和下消音器侧的台阶部,使下盖在压缩机内部的排开体积增大,将多余的冷冻油排开,保持原有的压缩机冷冻油液面高度不变,保持泵体内部零件与下盖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mm,原有的曲轴末端与下盖距离不变,从而保障压缩机的回油通道和上油通道顺畅;采用此新型减少压缩机注油量的机壳下盖,经过计算,在保证同样油面高度、压缩机具备良好润滑的条件下,每台压缩机可以减少注油量20%~35%,约100~200m1,既可降低系统含油量,提高系统换热效果,提高压缩机性能,又能降低压缩机的冷冻油成本;而采用机壳下盖台阶部与安装板固定配合连接方式,不仅节约注油量150m1~250ML,又能够减少压缩机外壳长度20mm左右,更加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压缩机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机壳下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机壳下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减少旋转式压缩机注油量的盖体组件,包括压缩机外壳1、下法兰2、下消音器3、机壳下盖4和安装板5,所述压缩机外壳4的下连接端高于下法兰2和下消音器3的下端面,所述机壳下盖4对应压缩机外壳1的下连接端结构周向的设置有凹陷于压缩机外壳内部的凹槽部40,安装板5固定在压缩机外壳1下连接端的外壁面,其中,机壳下盖4上的凹槽部40与下法兰2和下消音器3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mm,凹槽部40的外缘采用锥角θ为6°的锥面角紧扣于压缩机外壳1内圆中。通过机壳下盖4凹槽部40将压缩机内部多余的冷冻油排开,保持原有的压缩机冷冻油液面高度不变,保持泵体内部零件与下盖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mm,原有的曲轴末端与下盖距离不变,从而保障压缩机的回油通道和上油通道顺畅;采用此新型减少压缩机注油量的机壳下盖,经计算,在保证同样油面高度、压缩机具备良好润滑的条件下,每台压缩机可以减少注油量20%~35%,约100~200ml,既可降低系统含油量,提高系统换热效果,提高压缩机性能,又能降低压缩机的冷冻油成本。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21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