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9872.5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2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胡立荣;唐波;易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磁新型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48 | 分类号: | G01N25/4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粉末 毛细力 吸水 通量 检测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粉末的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集成度越来越高,热效应也越来越高,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因此需要高效的导热产品加强散热,使电子产品更稳定的工作。热导管利用相变可实现高效传热,在电子及航空航天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热导管内壁为烧结铜粉层,要求有良好的毛细结构特性,来保证对热量最大的传输效率。
热导管用铜粉的性能高低体现在由其烧结制备成热导管后可传输的最大热量。但由于热导管制备工艺复杂,通过检测热导管的传热性能来评估铜粉性能的方法成本高、周期长,实用性低。目前对于热导管用铜粉的检测,通常仅停留在对粉末松装密度、流动性、粒度分布进行检测的水平上,无法体现热导管用铜粉经过烧结后对热传导介质的传递效率。因此,急需一种低成本的检测设备来快速高效地评估热导管用铜粉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金属粉末的检测装置,能够用来评估热导管用铜粉及其他金属粉末的热传导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包括毛细结构体制备模具、容器、测量装置。该毛细结构体制备模具用于制备柱状毛细结构体。测量装置包括检测所述毛细结构体重量的重量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毛细结构体外径的长度检测装置和吸水计时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容器包括带孔的上盖,所述毛细结构体穿过所述孔直立在容器中。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容器的高度小于所述柱状毛细结构体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的有益效果是:可用于测算毛细力吸水通量,借此评估各种金属粉末制成品的热传导效率。该检测组件简单有效、成本低廉,使用简单,检测快速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的检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包括毛细结构体制备模具1、容器2和测量装置3。
金属粉末可用震实的方式填入毛细结构体制备模具1,以实际生产方式相同的工艺进行烧结,获得柱状的毛细结构体。
测量装置3包括长度测量装置——游标卡尺,重量测量装置——天平和计时装置。
游标卡尺用以测量毛细结构体的外径D,据此可换算出毛细结构体的截面积。
天平的精度为0.01g,可称量毛细结构体的重量M1。
容器2用以盛装恒定重量的水。容器2高度小于毛细结构体高度。该容器2包括一开孔的上盖,孔径略大于毛细结构体的直径。毛细结构体插入此孔后可直立于容器2中。
检测的具体操作请参阅图2。借助模具1将金属粉末烧结为毛细结构体4,再用测量装置3测量毛细结构体4的外径和重量。涂少量的无水硫酸铜5于毛细结构体2的上端面,将毛细结构体4垂直放入盛有水的容器4中,水的重量为定值M2。在毛细结构体4放入水的同时计时装置开始计时,直至无水硫酸铜5开始变色,计时停止,记录的时间为t。时间t反映的是毛细结构体4从开始吸水至水到达上端面的时间。
将毛细结构体4取出,测量容器2中剩余测试液的量M3。通过公式Flux=(M2-M3)/(t*π*D*D/4),可以计算出金属粉末的毛细力吸水通量Flux。该Flux值的高低反映制备该毛细结构体4的金属粉末的使用性能,Flux值越高,该金属粉末制备的热导管热传导效率越高。
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毛细力吸水通量检测组件可评估铜粉及其他金属粉末制成品的热传导效率,简单有效,成本低廉,检测快速高效,使用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磁新型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元磁新型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98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测定装置
- 下一篇:热收缩率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