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接触充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76129.4 | 申请日: | 2011-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1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金志洪;包大新;李玉平;金江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H05K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221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感应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非接触充电指以无线方式供电,为充电电池充电的技术。只需放到充电器上即可充电。其好处是,由于充电器与产品之间没有接点,因此无需担心接点的耐久性、接触不良、短路以及因进水等导致的漏电现象。迄今为止已应用于电动牙刷和无线电话等。最近,将寿命长且可快速充电的电池与非接触充电技术相结合,以令用户感觉不到充电产品的开发备受瞩目。实现该技术的关键在于采用无线传输电力,其代表技术有电磁感应型、磁共振型、微波接收型3种。
电磁感应型通电原理为当交流电流流过送电线圈时,产生贯穿远处受电线圈的磁束,磁束变化而导致受电线圈产生电流。电磁感应型非接触充电为目前最可能产业化的无线充电技术,其应用前景广泛。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710163025.3、授权公告日2010年8月18日、公告号CN101179208 B的发明授权专利,公开了一种第一提高充电效率、第二实现大间隙化并提高使用容易度、第三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再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610115903.X、授权公告日2009年5月13日、公告号CN100487971 C的发明授权专利,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电池充电器,用于当多个便携式终端和电池包放置在充电器上时同时对与类型无关的所述多个便携式终端和电池包进行充电以及消毒和清洁。但上述方式具有由错位导致的效率降低、有异物时会加热以及电磁波、高频辐射严重等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接触充电工作时电磁波、高频辐射小,避免对身体辐射过度伤害及电子信号干扰的非接触充电装置。
该非接触充电装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非接触充电装置,包括无线传输电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线传输电力机构的外围设有在无线传输电力机构工作时能够吸收多余电磁波和高频辐射的吸波机构。这里的吸波机构采用铁氧体或金属超微粉或纳米吸波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无线传输电力机构包括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
作为优选,所述的无线传输电力机构的工作频率为1KHz~50MHz,传输距离为1mm~60mm。
作为优选,所述的吸波机构呈圆筒状。
作为优选,所述的吸波机构的直径为10mm~300mm,厚度为10μm~10mm。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非接触充电装置的优点在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非接触充电工作时电磁波、高频辐射小,避免对身体辐射过度伤害及电子信号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非接触充电装置包括无线传输电力机构1,无线传输电力机构1的外围设有在无线传输电力机构1工作时能够吸收多余电磁波和高频辐射的吸波机构2。无线传输电力机构1包括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无线传输电力机构1的工作频率为1KHz~50MHz,传输距离为1mm~60mm。吸波机构2呈圆筒状,吸波机构2的直径为10mm~300mm,厚度为10μm~10mm。
本实施例中,吸波机构2采用铁氧体或金属超微粉或纳米吸波材料制成。在电力传输时,吸波机构2吸收多余电磁波、高频辐射,吸收效率达到85%以上,从而避免对身体辐射过度伤害及电子信号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61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