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隔膜及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4154.9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8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龙翔;叶凯;官洞山;张燕刚;宾建军;胡善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林俭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隔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及其组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隔膜、以及使用该电池隔膜的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一些便携的移动设备被更广泛的应用,人们对二次电池(如可充电镍氢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常规的二次电池通常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外壳。电池隔膜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将正极片、电池隔膜、负极片卷绕后形成近似的圆柱体,然后将圆柱体插入到外壳中,再加上正极接头等,即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电池。在卷绕过程后,由于尺寸控制、卷绕设备的误差等,很容易造成负极片的末端与正极片接触,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而报废,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不利于电池产品质量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正极片与负极片接触短路的电池隔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正极片与负极片接触短路的电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在所述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隔膜主体分隔成供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所述第二隔片设置在所述隔膜主体的正极区域的末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中,所述第一隔片包裹所述负极片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隔片包裹卷绕后的所述负极片的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中,所述负极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所述正极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隔膜中,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焊接或粘结固定在所述隔膜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池隔膜、以及供卷绕后的所述正极片、负极片和电池隔膜插入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在所述隔膜主体靠近中部位置处设置的第一隔片、以及第二隔片;第一隔片将所述隔膜主体分隔成供所述负极片放置的负极区域、以及供所述正极片放置的正极区域;所述第二隔片设置在所述隔膜主体的正极区域的末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负极片放置在所述负极区域上,并由所述第一隔片包裹所述负极片的第一端;
所述正极区域翻转覆盖在所述负极片上,所述正极片放置在所述正极区域上,并与所述负极片隔绝;以所述第一隔片所在位置为卷绕中心进行卷绕成近似圆柱体,所述第二隔片包裹卷绕后的所述负极片的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负极区域的长度小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所述正极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片的长度;并且卷绕后的圆柱体的外圆周为所述负极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焊接或粘结固定在所述隔膜主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中,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为镍氢电池正极片和负极片。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使用时,将负极片放置在负极区域,并由第一隔片包裹负极片的第一端;正极区域覆盖在负极片上,并将正极片放置在正极区域的背面,以第一隔片为中心卷绕相隔设置的正极片、电池隔膜以及负极片,卷绕后的第二隔片包裹负极片的第二端,从而使得负极片的两端都被包裹,避免了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接触,降低了生产短路比率、提高了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池隔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放置了负极片的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翻转了正极区域并放置了正极片的电池隔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正极片17、负极片16、电池隔膜、外壳等。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池为镍氢电池,对应的,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为镍氢电池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当然,其他电池也可以采用该等结构。
如图1所示,该电池隔膜包括隔膜主体11、第一隔片12、第二隔片13。该隔膜主体11为绝缘隔膜,用于将正极片17和负极片16绝缘隔开。
第一隔片12设置在隔膜主体11靠近中部位置处,而将隔膜主体11分隔成正极区域15和负极区域14;而第二隔片13设置在隔膜主体11的正极区域15末端。该第一隔片12和第二隔片13可以通过焊接(如超声波焊接)、粘结等方式固定在隔膜主体11上;该第一隔片12和第二隔片13可以采用各种绝缘材质,与隔膜主体11的材质一致或不一致均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倍特力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41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