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72627.1 | 申请日: | 2011-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1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胡立荣;唐波;易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磁新型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粉末 透气性 检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粉末的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集成度越来越高,热效应也越来越高,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因此需要高效的导热产品加强散热,使电子产品更稳定的工作。热导管利用相变可实现高效传热,在电子及航空航天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热导管内壁为烧结铜粉层,要求有良好的毛细结构特性,来保证对热量最大的传输效率。
铜粉原料的性能参数影响其烧结为热导管内壁后的性能。铜粉烧结后,内部的连通空隙的状况影响热导管的热传输效率。由于热导管制备工艺复杂,对于铜粉生产厂家而言,通过检测热导管的传热性能来评估铜粉原料性能的方法成本高、周期长,实用性低。目前对于热导管用铜粉的检测,通常仅停留在对粉末松装密度、流动性、粒度分布进行检测的水平上,无法体现热导管用铜粉经过烧结后对热传导介质的传递效率。因此,急需一种低成本的检测设备来快速高效地评估热导管用铜粉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能够用来评估热导管用铜粉及其他金属粉末烧结后的毛细结构体的连通空隙的状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包括进气口、稳压阀门、稳压计、压力调节阀门、流量计、压力表、排气口和排气口盖。稳压阀门与稳压计相连;稳压计分别与进气口和压力调节阀门相连。流量计一端与压力调节阀门相连,一端与排气口相连。压力表一端与排气口相连。排气口盖用于盖住排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还包括模具,用于将金属粉末制备为毛细结构体。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排气口盖内包括一凹槽,该凹槽的形状与毛细结构体的形状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金属粉末制成毛细结构体并测试其透气性,可以评估金属粉末制成品内连通空隙的状况,该检测设备简单、成本低,且 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排气口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包括进气口1、稳压阀门2、稳压计3、压力调节阀门4、流量计5、压力表6、排气口7、排气口盖8和模具9。稳压阀门2与稳压计3相连;稳压计3分别与进气口1与压力调节阀门4相连。流量计5一端与压力调节阀门4相连,一端与排气口7相连。压力表6一端与排气口7相连。排气口盖8用于盖住排气口7。
模具9用于将金属粉末制备为毛细结构体10。
请参阅图2,排气口盖8内包括一凹槽,该凹槽的形状与毛细结构体10的形状相配合,可恰好容纳毛细结构体10。
测量时,首先制备毛细结构体10。将金属粉末用震实的方式填入模具9,以与实际生产方式相同的工艺进行烧结,获得毛细结构体10。
然后开始测试透气性。在排气口盖8内放入毛细结构体10后上到排气口7,拧紧排气口盖8。从进气口1通入压缩空气,调节稳压阀门2,使稳压计3的表盘示数达到0.6MPa。调节压力阀门4使排气端的压力表6表盘示数达到0.2MPa,读取气体流量计的数值为T(m3/h)。
金属粉末烧结后的毛细结构体10的透气性即是T。T值越大,表示毛细结构体的连通空隙越多。
本实用新型金属粉末透气性检测设备,通过将金属粉末制成毛细结构体并测试其透气性,可以评估金属粉末制成品内连通空隙的状况。该检测设备简单、成本低,且易于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 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磁新型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元磁新型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26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反光式太阳能电池组件检验架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台架用对中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