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渗透脱水组件以及由此组成的电渗透脱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2054.2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82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荣;詹闻韶;董献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唐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5/00 | 分类号: | F26B5/00;C02F1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奉贤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透 脱水 组件 以及 由此 组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如畜禽粪便,食品残渣以及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等的脱水装置,特别涉及用以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含水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电渗透脱水组件及电渗透脱水装置。
技术背景
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食品残渣,动物排出的粪便,以及城市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含有大量的水分,含水率高为后续处理造成不便并增加了成本。且这些物质中含有大量有机成分,易腐败,散发很强的臭味;另还有大量的寄生虫卵,致病细菌等微生物。因此对这些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最终处置时(如填埋、土地利用等),需要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
目前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生物处理技术、热干化等物理处理技术,这些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厌氧消化可回收生物质能,但操作要求高、耗时长;热干化可有效减少固体量,但能耗较高。电化学法在污水处理中应用较多,但在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报道较少。
因此开发能够实现高效率、低能耗的电渗透脱水装置对于污泥及其他含水有机固体废弃物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以处理含水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电渗透脱水组件。该电渗透脱水组件用于含水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脱水,具有高效、低成本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由上述电渗透脱水组件构成的电渗透脱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电渗透脱水组件,包括一外管体和固定在所述外管体两端的绝缘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外管体内的第一渗透管和第二渗透管,所述第一渗透管的外径小于第二渗透管的内径,第二渗透管的外径小于外管体的内径;在所述绝缘板的内侧面上开设有同心的第一环状卡槽和第二环状卡槽,第一环状卡槽的直径小于第二环状卡槽的直径;在所述第一渗透管和第二渗透管上均设有若干渗透微孔,所述第一渗透管的两端卡入外管体两端的绝缘板内侧面上的第一环状卡槽内,第二渗透管的两端卡入固定于外管体两端的绝缘板内侧面上的第二环状卡槽内;在所述绝缘板上位于第一环状卡槽与第二环状卡槽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若干轴向贯穿所述绝缘板的物料通过细孔;所述绝缘板上的物料通过细孔与所述第一渗透管和第二渗透管之间的部分贯通;在所述第一渗透管和第二渗透管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接头和第二电极接头,所述第一电极接头和第二电极接头通过导线引出所述外管体并接于一电压施加装置;在所述外管体上设置有若干电解液出口并在外管体的两端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渗透管和第二渗透管为金属渗透管,优选是复合金属渗透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渗透管的外管壁与第二渗透管的内管壁之间的间距为1-1.5c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外管体上设置有一真空泵连接口,所述真空泵连接口连接一真空泵。通过真空泵将电渗透组件中的空气抽出,增大第一渗透管和第二渗透管之间压力,使水分更易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外管体上还设置有一反冲洗接口,所述反冲洗接口接一反冲洗泵。当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利用电解液对管路进行反冲洗,使设备不堵塞,能长期稳定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出料口上设置有排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均通过卡头与所述外管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物料通过细孔在所述绝缘板上位于第一环状卡槽与第二环状卡槽之间的部分上均布。
电渗透脱水装置,包括至少两节上述电渗透脱水组件,在其中一节电渗透脱 水组件的一端连接有进料口,在该节电渗透脱水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有中间接口;在其中另一节电渗透脱水组件的一端连接有出料口,在该节电渗透脱水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有中间接口,相邻节的电渗透脱水组件的中间接口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接口为同心异径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为无缝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唐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唐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2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