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拆分式方便筷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7250.0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12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丁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伟明 |
主分类号: | A47G21/10 | 分类号: | A47G2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拆分 方便 筷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拆分式方便筷子。
背景技术
筷子,是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与刀、叉等西方餐具相比较更能体现东方文化的优雅与崇尚自然,而且兼具锻炼人体机能的功能。筷子从发明至今,结构基本固定,均为一体式,只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制造筷子所使用的材料上从传统的竹、木发展到贵金属(像景泰蓝)和象牙等稀缺资源。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卫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使传统上重复使用的筷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不信任。于是,方便筷子(一次性使用筷子)便应运而生。据《看天下》2011年第17期报道,目前中国平均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近300亿双供出口,而国内消耗达500亿双。生产这些一次性筷子,需要消耗约166万m3的木材。所以,一次性筷子虽然解决了筷子重复使用引起的卫生问题(尽管一次性筷子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作为中华美食文化中重要的特色——筷子文化,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遇,若使用传统的重复性使用筷子,则消费者担忧其卫生问题,而若使用一次性筷子,则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浪费又饱受社会的批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可拆分式方便筷子,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拆分式方便筷子,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间可拆分式固定连接。
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同轴线可拆分式固定连接。
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间通过过盈插拔的结构方式连接。
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间通过螺纹拧紧的结构方式连接。
所述上部的连接端设有上内螺纹或上外螺纹;所述下部的连接端对应设置有下外螺纹或下内螺纹;所述上内螺纹或所述上外螺纹与对应设置的所述下外螺纹或所述下内螺纹之间相配合。
所述下部的长度占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总长度的比例大于30%,小于60%。
所述下部的长度占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总长度的比例大于35%,小于50%。
所述下部的长度占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总长度的比例为40%,所述上部的长度占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总长度的比例为60%。
所述上部由至少两个可拆分的单元结构组成。
所述上部由至少两个可拆分的单元结构组成,可以使得所述上部可再拆分成更细的单元结构,使筷子由多部分组成。
本发明既要解决筷子所处的两难境遇,使筷子不仅满足卫生标准要求,而且不会大规模浪费资源。更进一步,通过选用材质的改进和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设计),筷子可以更好地提高其文化层次,扩大筷子文化在世界食文化内的影响力,促进中国美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本实用新型(新型可拆分式筷子)与传统筷子的比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使用后只需对下部进行严格的清洗或更换,上部可以不洗或仅仅进行简单的清洗,这样能够合理使用资源,即使筷子的下部一次性使用(更换)也比传统筷子节约2-3倍的原材料。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传统筷子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的一种可拆分式方便筷子,包括上部1和下部2,所述上部1和所述下部2通过螺纹拧紧的结构方式同轴线可拆分式固定连接,所述上部1的连接端设有上内螺纹3,所述下部2的连接端对应设置有相配合的下外螺纹4;所述下部2的长度占所述上部1和所述下部2总长度的比例为40%,所述上部1的长度占所述上部1和所述下部2总长度的比例为6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1为一整体,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上部1也可以由两个可拆分的单元结构组成,使得所述上部1可再拆分成更细的单元结构,使筷子由多部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伟明,未经丁伟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72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网络运营商多出口连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