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槽及节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63676.9 | 申请日: | 201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3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秦升益;党金莉;刘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C1/182 | 分类号: | E03C1/182;E03C1/12;B01D29/03;B01D35/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李翔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槽 节水 装置 | ||
1.一种水槽,该水槽(1)包括侧壁和底板,并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出水孔(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还包括砂基板(2),该砂基板(2)放置在所述底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基板(2)是通过将含有硅砂和粘结剂的混合物经固化剂固化而形成的微孔结构,该微孔结构的微孔直径为0.05-1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基板(2)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透水性支撑体层和过滤层,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和所述过滤层紧密贴合;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和所述过滤层分别为形成的微孔结构,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大于所述过滤层的微孔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的微孔直径为0.05-0.5微米,所述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为10-2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为多层,且从远离所述过滤层的透水性支撑体层到贴合所述过滤层的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为两层,且远离所述过滤层的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大于贴合所述过滤层的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离所述过滤层的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厚度为8-35mm,该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为大于100微米至小于等于200微米;所述贴合所述过滤层的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厚度为5-15mm,该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微孔直径为10-100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3、4、6或7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的厚度为0.1-2mm,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的总厚度为10-50mm。
9.根据权利要求3、4、6或7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的孔隙率为20-30%,所述透水性支撑体层的孔隙率为25-3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内通过隔板(4)分隔为多个水区。
11.一种节水装置,该节水装置包括所述水槽(1)和下水管(5),所述下水管(5)与所述水槽(1)的所述出水孔(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是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水槽(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5)和所述出水孔(3)之间通过第一水管(6)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的侧壁上具有第一溢流口(7),该第一溢流口(7)通过第二水管(8)与所述下水管(5)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的下方设置有储水箱(9),该储水箱(9)与所述水槽(1)的所述出水孔(3)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1)的下方设置有储水箱(9),所述水槽(1)的所述出水孔(3)选择性地与所述储水箱(9)和所述下水管(5)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节水装置还包括水堵(10),该水堵(10)通过第一水管(6)与所述出水孔(3)连通,该水堵(10)还通过第一开关(11)与所述下水管(5)连通,并通过第二开关(12)与所述储水箱(9)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堵(10)为自洁型水堵。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9)上设置有出水开关(13)。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开关(13)设置在所述储水箱(9)的侧壁的下部和/或设置在所述储水箱(9)的底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9)的侧壁上设置有液位表(14)。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节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9)的内侧壁的靠上的部位设置有第二溢流口(15),该第二溢流口(15)与所述下水管(5)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367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塞二级加力内燃机
- 下一篇:锌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