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水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9423.4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6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肖亨琳;薛成勇;刘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开普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0 | 分类号: | H02K5/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05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水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水冷却装置,具体地说是用于对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性能的正常发挥,属于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对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性能的正常发挥。目前常用的冷却装置包括风冷、油冷和水冷三种方式。在电机应用中,综合冷却性能和经济成本,主要以空冷为主。空气冷却在结构上简单,费用低廉,维护方便,这些显著优点使得空气冷却首先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随着电机容量的增加,电机发热量也在增加,要强化冷却就必须加大通风量,从而增加通风损耗,降低电机效率。
水冷方式由于水的对流换热系数为控制自然换热系数的150倍以上,散热率极高;同时它又没有油冷方式可能带来的污染和易燃,和采用强迫风冷会产生的噪声等问题,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已有技术中,水冷电机的水冷却系统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电机外部加水空冷却器,电机内部热量由内部空气循环系统带到外部水空冷却器,并在此完成与外循环系统中的水介质的热交换,从而不断将电机热量带走;另一种是直接在机座内部开设水道,直接对电机进行冷却,即机座式水冷电机。但是一般的机座式水冷电机的进、出水口在同侧,中间没有隔开,冷却水道为直线型,进、出水口相连,可能会导致互相干扰,使水流短路,冷却水从进水口流进,直接从出水口流出,或只有少量的水经水道后从出水口流出,直接导致电机的冷却效果变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电机水冷却装置,该装置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冷却水与机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且可避免进、出水口在同侧会互相干扰的弊端。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水冷却装置包括电机壳体,特征是:所述电机壳体的表面设有进水口、出水口与冷却水道,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分别与冷却水道的两端相连接。
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处于电机壳体的同一侧,进水口与出水口中间设有隔板,将进水口与出水口隔开,冷却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后,流经冷却水道再从出水口流出。
所述冷却水道围绕电机壳体一周设置,其形状为波浪型。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波浪型的冷却水道,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了冷却水与机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进水口与出水口位于机体的同侧,将中间隔开,这样可避免了进、出水口在同侧会互相干扰的弊端;也减小了电机的径向占用尺寸,而且在同侧安装时非常方便;大大改善了电机的冷却效果,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避免因温度高而造成的机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水道展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所示,包括进水口1、出水口2、冷却水道3、电机壳体4。
所述进水口1、出水口2与冷却水道3分别设置位于电机壳体4表面,所述进水口1、出水口2分别与冷却水道3的两端相连接;进水口1与出水口2处于电机壳体的同一侧,进水口1与出水口2中间设有隔板5,将进水口1与出水口2隔开,冷却水从进水口流入水道,需通过冷却水道流经电机壳体一周带走电机工作产生的热量,从出水口流出。
图2所示,是冷却水道3的展开图,其形状为波浪型,增大了冷却水与电机壳体4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
图3所示,是电机的三维视图,展示的是冷却水道3和电机的位置结构,冷却水道3在电机壳体4表面,直接铸造而成,既保证了机体强度,也保证了冷却效果。
电机工作时,在电机外部,带有循环水的装置和本实用新型的进水口与出水口连接,冷却水由进水口流进电机外表面的冷却水道内,再由出水口流出电机回到电机外的冷却水循环装置中,这样就可以在电机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水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开普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开普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94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