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翅流式集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57205.7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65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唐玉敏;虞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玉敏;虞红伟 |
主分类号: | F28D1/03 | 分类号: | F28D1/03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戴晓翔 |
地址: | 3131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翅流式集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热器,尤其是一种翅流式集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集热器的本体上一般设置有纵向排列导热管和横向排列导热管两种结构形式。在这两种形式中,由于导热管在传递栽热介质过程中,不可能各管按接受到的压力等同,往往会出现一部分管中的热介质无法及时传递,导致整个集热器效率下降。同时局部压力长期大的那部分导热管易损坏产生变形、渗漏现象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翅流式集热器,通过几组翅形骨架结构,形成明晰的主流方向,保证各支流一致的倾向性,提升介质对热量的传栽能力,保证了集热器的高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翅流式集热器,包括一个具有进口和出口的空腔本体,其特征是所述的进口和出口设置在本体的顶部,本体的内设有多排竖向导流隔断,上下相邻两排导流隔断之间形成“翅形”(即“M”形)空隙,所述的本体底部设有排渣区。介质从上方进入主体,再从主体上方流出,充分流经主体,传热面积大;通过几组翅形骨架机构,主次流通分明,充分以作用的压力布局设计流道,进一步加大吸热、换热面积,又有压力调节和重新分布,达到整体吸收热量,分层调节传递热量,实现疏堵自行调节、达到最大效率化;设计适当尺寸的排渣区,在寿命期内有充分空间沉淀流渣,预防由于渣堆而堵塞流道影响循环。
作为上述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含以下附加技术特征或这些特征的任意组合:
处于最上方的第一排导流隔断的相邻导流隔断的左右间距大于第二排导流隔断,第一排与进口和出口距离最近,此处介质流速较大,较大的间距可疏导介质流。
所述的各排导流隔断的相邻导流隔断的左右间距自上往下依次递减,等级分明,流速均匀分配。
所述的进口和出口以本体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的各排导流隔断也以本体中心线对称设置,介质进流与介质出流均衡,流动顺畅。
所述的本体中心线处均设有导流隔断,其中处于最上方的导流隔断长度长于其左右相邻的导流隔断,在本体中心处隔断较长,防止介质流过多地从本体上方的进口侧过早进入出口侧。
处于进口和出口的主体内均设有弧形空腔,所述的进口和出口位于弧形空腔的中间,缓解进口和出口位置的介质流,流速更为平稳。
处于最下方排的导流隔断下端高度齐平,从导流隔断最低点到底部的排渣区所需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本体的空间利用率。
所述的导流隔断间的左右空隙横截面呈扁六边形,介质流通更为顺畅。
各排导流隔断的竖向高度由中间向两侧先递增再递减,递增角度在30度与40度之间,该导流结构使得介质热量提取率高。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翅流式集热器,通过几组翅形(即“M”形)骨架机构,形成翅流式介质流道,主次流通分明,充分以作用的压力布局设计流道,既满足压力又加大吸热、换热面积,介质热量提取率高;设计适当尺寸的排渣区,在寿命期内有充分空间沉淀流渣,预防由于渣堆而堵塞流道影响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进口、3-出口、4-导流隔断、5-排渣区、6-弧形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一种翅流式集热器,包括一个具有进口2和出口3的空腔本体1,所述的进口2和出口3设置在本体1的顶部,本体1的内设有四排竖向导流隔断4,上下相邻两排导流隔断4之间形成“翅形”即“M”形空隙,所述的本体1底部设有排渣区5,处于最上方的第一排导流隔断的相邻导流隔断的左右间距大于第二排导流隔断,第二排导流隔断和处于其下方的导流隔断间距相等,也可以将各排导流隔断的相邻导流隔断的左右间距自上往下依次递减,根据需要而定。所述的进口2和出口3以本体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的各排导流隔断4也以本体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的本体1中心线处均设有导流隔断4,其中处于最上方的导流隔断长度长于其左右相邻的导流隔断。处于进口2和出口3的主体1内均设有弧形空腔6,所述的进口2和出口3位于弧形空腔6的中间。处于最下方排的导流隔断4下端高度齐平。所述的导流隔断4间的左右空隙横截面呈扁六边形。各排导流隔断4的竖向高度由中间向两侧先递增再递减,递增角度在30度与40度之间,本事实例为34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玉敏;虞红伟,未经唐玉敏;虞红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72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节能全自动换热机组
- 下一篇:液晶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