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上板一体化结构及应用有该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51422.5 | 申请日: | 2011-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3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彭佳;高秋金;汪桀;王科;杨凡;张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景丰强 |
| 地址: | 315033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架 一体化 结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副车架上板,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应用有该结构的汽车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目前,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本体及分别焊接于副车架本体上的左/右上板、左/右上加强板、左/右控制臂支架、套筒加强板,由于散件数量多,焊接制造工艺相对繁琐,整体重量偏大,不利于轻量化设计,成本也较高,在疲劳使用过程中零件焊接处容易出现失效而影响整体疲劳寿命。这类的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620144512.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授权公告号为CN200992233Y),还可以参考CN201040541Y、CN201193050Y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装配简单、强度可靠的汽车前副车架上板一体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装配简单、强度可靠的汽车前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前副车架上板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上板部、第二上板部、第一控制臂加强部和第二控制臂加强部,中部一体成型有套筒加强部。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由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装配一体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副车架上板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上板部、第二上板部、第一控制臂加强部和第二控制臂加强部,中部一体成型有套筒加强部。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上板部和第二上板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塔台和第二塔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副车架上板一体化结构,减少了焊接变形量,制作工艺简单,有利于总成质量控制;模具投入数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总成重量,满足整车轻量化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分解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汽车前副车架由副车架上板11和副车架下板12装配一体而成。副车架上板11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上板部13、第二上板部14、第一控制臂加强部15和第二控制臂加强部16,中部一体成型有套筒加强部17。套筒加强部17给套筒3安装提供强度保证,第一上板部13和第二上板部14上分别设有第一塔台21和第二塔台2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塔台21和第二塔台22分别由零件211和零件212及零件221和零件222,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体的液压管件制作。
副车架上板采用一体化结构,减少了焊接变形量,制作工艺简单,有利于总成质量控制;模具投入数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总成重量,满足整车轻量化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14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开口向外的槽型梁式后纵梁
- 下一篇:汽车前轮方向指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