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50758.X | 申请日: | 2011-09-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00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周月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月保 |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强红刚 |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电机 专用 节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电器,具体是指一种应用于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
背景技术
通常电器产品或电机设备启动时的启动电流较大,所以设计有1.2~1.5倍的空间,实际设备启动时消耗的电力比实际需用的电力要多。现有的节电器一般是通过后期的电流、电压的调整来达到节电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电流平衡、抵消磁势、减小电机启动时的用电量、提高功率因数的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一种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它包括三柱铁芯,所述的三柱铁芯包括有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所述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分别设置有与R、S、T端连接并缠绕在各支柱上的三组线圈组,每组线圈组分别包括三个线圈,其中两个线圈设置在相应支柱的上端和下端,另一个线圈设置在另一支柱上。
所述第一组线圈组包括缠绕在第一支柱上端的第一线圈、缠绕在第一支柱下端的第三线圈和缠绕在第二支柱中部的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在第一支柱的上端缠绕后,然后在第二支柱上缠绕,最后在第一支柱下端交叉缠绕,并与零线连接,这时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的缠绕方同相互对立。
所述的第二组线圈组包括缠绕在第二支柱上端的第四线圈、缠绕在第二支柱下端的第六线圈和缠绕在第三支柱中部的第五线圈,第四线圈在第二支柱上端缠绕后,然后在第三支柱上缠绕,最后在第二支柱下端交叉缠绕,并与零线连接,这时第四线圈和第六线圈的缠绕方同相互对立。
所述的第三组线圈组包括缠绕在第三支柱上端的第七线圈、缠绕在第三支柱下端的第九线圈和缠绕在第一支柱中部的第八线圈,第七线圈在第三支柱上端缠绕后,然后在第一支柱上缠绕,最后在第三支柱下端交叉缠绕,并与零线连接,这时第七线圈和第九线圈的缠绕方同相互对立。
本实用新型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通过在三柱铁芯上分别缠绕三组线圈,使各相位中线圈相互正对线,负荷中产生的零次分电流的相位相互对立,使磁势相互抵消,从而使零次电流的增长减少。因此,负荷中产生的零次及交次谐波电流通过零序电流减少。利用自动变换原理使电流重新流向负载,只有正常的工作相的分电流通过零线,防止零线上大量的零序及交次谐波电流通过。同时,本实用新型缠绕的电磁线圈不仅改善电流的不平衡,也使相位相互对立,抵消磁势,使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自动调拉,达到改善功率因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的原理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包括三柱铁芯100,所述的三柱铁芯100包括有第一支柱10、第二支柱20和第三支柱30,所述的第一支柱10、第二支柱20和第三支柱30分别设置有与R、S、T端连接并缠绕在各支柱上的三组线圈组,每组线圈组分别包括三个线圈,其中两个线圈设置在相应支柱的上端和下端,另一个线圈设置在另一支柱上。
所述第一组线圈组包括缠绕在第一支柱10上端的第一线圈11、缠绕在第一支柱10下端的第三线圈13和缠绕在第二支柱20中部的第二线圈12,第一线圈11在第一支柱10的上端缠绕后,然后在第二支柱20上缠绕,最后在第一支柱10下端交叉缠绕,并与零线连接,这时第一线圈11和第三线圈13的缠绕方同相互对立。
所述的第二组线圈组包括缠绕在第二支柱20上端的第四线圈21、缠绕在第二支柱20下端的第六线圈23和缠绕在第三支柱30中部的第五线圈22,第四线圈21在第二支柱20上端缠绕后,然后在第三支柱30上缠绕,最后在第二支柱20下端交叉缠绕,并与零线连接,这时第四线圈21和第六线圈23的缠绕方同相互对立。
所述的第三组线圈组包括缠绕在第三支柱30上端的第七线圈31、缠绕在第三支柱30下端的第九线圈33和缠绕在第一支柱10中部的第八线圈32,第七线圈31在第三支柱30上端缠绕后,然后在第一支柱10上缠绕,最后在第三支柱30下端交叉缠绕,并与零线连接,这时第七线圈31和第九线圈33的缠绕方同相互对立。
本实用新型智能电机专用节电器结合用电设备的启动时的启动电流较大,消耗的电力比实际需用的电力要多的这种特性,应用高能电磁转换原理,利用电磁移相技术,利用三柱铁芯,嵌入式绕组线圈,一二三相依次分别缠有安Z字型排列的串联线圈,并产生正反方向的磁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月保,未经周月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07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