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构改进的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50669.5 | 申请日: | 2011-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8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喜生;荆中建;张跃宗;张兴飞;孔令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02 |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 地址: | 21554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改进 应答器 数据传输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据传输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
背景技术
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主要用于铁路控制信号的数据传输,更具体地讲,用于地面电子单元(LEU)与点式应答器之间传输报文数据信息,具体可以通过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664125Y(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的解读得到更为详细了解。
已有技术中的点式应答器电缆的导体的直径通常为1.14㎜和1.53㎜两种,被覆于导体外的绝缘层的厚度在1.0-1.1㎜的范围,于是,对于直径为1.14㎜的导体而言,加被覆层后构成的被覆导线的总直径约为3.2㎜,而对于直径为1.53㎜的导体而言,加被覆层后构成的被覆导线的总直径约为3.7㎜,由于被覆导线的直径即(外径)较大,因而在将一对被覆导线绞合成对绞组或将四根即两对被覆导线绞合成四线组的过程中,因挤压而使对绞组或四线组变形,造成对绞组或四线组相对的线芯中心距不稳定,使成缆后的电缆的工作电容、特性阻抗、线对衰减等电气指标不稳定,影响数据传输效果。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该前提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保障对绞组及四线组相对的线芯中心距稳定而藉以避免对成缆后的电缆的工作电容、特性阻抗、线对衰减产生而藉以确保数据传输效果的结构改进的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结构改进的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包括缆芯和位于缆芯外的结构层,所述的缆芯包括一对导线和包覆在一对导线外的绕包层,结构层位于绕包层外,一对导线绞合成对绞组,特征在于:所述的缆芯还包括有一第一填充绳和一对第二填充绳,第一填充绳位于所述的一对导线之间,该第一填充绳的横截面的中心与一对导线的横截面的中心保持于同一直线上,一对第二填充绳彼此面对面地设置于第一填充绳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导线各由导体和被覆在导体外的绝缘被覆层构成,导体为直径1.14㎜或1.53㎜的裸铜丝,而绝缘被覆层为聚乙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绕包层为无纺布绕包带或聚酯薄膜绕包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填充绳为聚乙烯填充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填充绳为PP填充绳。
一种结构改进的点式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包括缆芯和位于缆芯外的结构层,所述的缆芯包括两对导线和包覆在两对导线外的绕包层,结构层位于绕包层外,两对导线绞合成四线组,特征在于:所述的缆芯还包括有一第一填充绳,该第一填充绳位于所述的两对导线的中央,该第一填充绳的横截面的中心与两对导线的横截面的中心保持于同一直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导线各由导体和被覆在导体外的绝缘被覆层构成,导体为直径1.14㎜或1.53㎜的裸铜丝,而绝缘被覆层为聚乙烯。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绕包层为无纺布绕包带或聚酯薄膜绕包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填充绳为聚丙烯填充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缆芯增设了填充绳,因而能够保障作为对绞组或四线组的导线对的中心距稳定,可有效地避免在成缆后对电缆的工作电容、特性阻抗和线对衰减产生影响,以确保理想的数据传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由一对导线构成的对绞组以及结构层2的实施例图。
图2为图1结构的缆芯外的结构层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由两对导线构成的四线组以及结构层的实施例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缆芯外的结构层的另一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06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