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50133.3 | 申请日: | 2011-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70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 发明(设计)人: | 吴波;赵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G21/04 | 分类号: | E04G2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型 废弃 混凝土 混合 施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房屋新建和旧楼拆迁过程中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混凝土废弃物。目前对这些废弃混凝土的处理方式一般是直接运往郊外进行堆放或掩埋,这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另一方面,房屋新建所需的混凝土又完全采用新的水泥和砂石,生产这些资源会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如何科学地利用建筑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混凝土,是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再生骨料混凝土作为混凝土废弃物的一种再利用途径在国内外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所谓再生骨料混凝土,就是将旧有建筑拆除所得的混凝土废弃物,经过破碎、筛分、净化等过程,获取大量骨料尺度的颗粒,然后利用其配制而得的新混凝土。但是上述处理不仅过程繁琐,而且消耗大量能源,加之在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制过程中仍然需要耗费大量水、水泥、砂石和能源,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混凝土废弃物回收利用策略。
混凝土再生混合构件将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利用从骨料层次提升到块体或节段层次,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再利用废弃混凝土的方式。然而,从现有的几个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工程施工情况来看,其施工工艺一般是采用传统的小型可移动式升降机,将废弃混凝土块体装载提升到待施工楼层外侧,卸料后再由人工运输到作业点进行混合浇捣。这种施工方式一次只能针对一处的混凝土再生混合构件,且受输送能力的限制需要上下反复运送,目前仅能初步应用于楼层边缘再生混合构件的浇筑。若要浇筑楼层内部的再生混合构件,则需要靠人力进行二次运输,这样不仅作业时间长,耗费大量劳动力,而且在人工搬运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加快施工速度,降低人力消耗,又能准确控制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投放量,同时又安全可靠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该施工装置能准确无误地将块体型废弃混凝土或现浇混凝土与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料输送到浇筑作业点,且构造简单,使用灵活,装卸方便,操作安全,造价低廉,对大面积推广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工程运用能发挥积极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包括两个以上料斗、渡槽和耳板;每个料斗的外侧设有若干耳板,两个以上料斗通过耳板连接形成联排式料斗;每个料斗的上端设有吊耳,吊耳与起重设备的钢丝绳相连,每个料斗的下端出口上方设有用于阻挡下料的挡板;所述渡槽上部通过铰接方式挂在料斗底部,渡槽与料斗之间还连接有用于调节渡槽倾斜角度的拉绳;渡槽的下端出口设有用于控制下料出口大小的挡板。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渡槽通过圆铰挂接在料斗底部。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料斗上部为长方体形状,中部为四棱台形状,下部为长方体形状,料斗入口的四条棱边上均设有吊耳。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料斗上部的四条侧棱上均设有耳板。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渡槽的两侧边均通过所述拉绳与料斗连接。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用于阻挡下料的挡板为设在料斗下部的抽屉式挡板。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掀起式挡板通过铰接方式安装在渡槽的出口处。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用于控制下料出口大小的挡板为掀起式挡板,渡槽与掀起式挡板之间连接有用于调节该挡板倾斜角度的拉绳。
上述的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混合下料施工装置中,所述渡槽横截面为U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 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人力消耗,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再生混合构件的浇筑效率。
(2) 能准确控制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用量。浇筑前根据再生混合构件的废弃混凝土取代率计算出块体型废弃混凝土的用量,装填完毕后一次性准确无误地将浇筑用料吊送到作业点进行浇筑,对同一再生混合构件无需多次垂直运输,同时使楼层内部再生混合构件的浇筑更容易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501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