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脱水干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49869.9 | 申请日: | 2011-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2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杜道林;解清杰;段明飞;张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维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 地址: | 212009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脱水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脱水干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电阻加热对污泥进行干燥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用生化法对污水进行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污泥,污泥的高含水率与难脱水性成为其处理与利用的主要障碍。目前, 全国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湿污泥600万吨以上,这些大量未经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污泥已成为污水处理厂的沉重负担,同时又对环境产生了二次污染。而污泥中含有许多有益的成分,可以经过处理加以利用。常用的污泥处理方法有农用、 填埋和焚烧三种,降低污泥湿含量是污泥处理的关键。传统的污泥浓缩和机械脱水工艺只能将污泥湿含量降至65%-75%,要深度脱水需要采用热干燥。
目前出现了两种污泥热干燥装置,第一种是太阳能热干燥装置,第二种是微波加热干燥装置。这两种装置均具有运行费用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但是太阳能热干燥装置的加热效率较低,微波加热干燥装置的能耗较高,同时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复杂,均不适宜大规模推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阻加热式污泥脱水干燥装置,可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结构简单且能耗较低。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调速电机,调速电机的输出轴水平连接螺杆的左端,螺杆位于内管内;内管外套外管,在外管内壁和内管外壁之间设置若干个加热电阻,若干个加热电阻串联后连接外部的调压器;内管左端顶部垂直设置与内管相连通的污泥入口,在内管右端底部设置与内管相连通的污泥出口;在内管中,在螺杆的左段上设置粉碎刀片,螺杆的右段上设置螺旋叶片,螺旋叶片的各个叶片之间的螺距在朝向污泥出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热效率高,脱水效率好,且没有二次污染,可以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视图;
图中:1-调速电机;2-污泥入口;3-内管;4-外管;5-加热电阻;6-螺杆;7-螺旋叶片;8-粉碎刀片;9-蒸汽出口;10-污泥出口;11-集水槽;12-滤布;13-出水口;14-电线;15-调压器;1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污泥脱水干燥装置包括调速电机1、调速电机1的输出轴水平连接螺杆6的左端,螺杆6水平放置,且位于内管3内,内管3外套外管4,内管3和外管4均是管型结构,外管4使用绝热材料,内管2采用导热材料。在外管4的内壁和内管3的外壁之间的空间中设有若干个加热电阻5,所有加热电阻5串联后通过电线14连接外部的调压器15。整个装置的底部通过支架16支撑。
在靠近调速电机1的内管3顶部上,即内管3的左端顶部上垂直设置污泥入口2,污泥入口2的开口朝上,且与内管3相连通,污泥通过该污泥入口2进入内管3中。在内管3的右端底部设置污泥出口10,污泥出口10的开口朝下,且与内管3相连通。在内管3的右端顶部设置蒸汽出口9。在内管3中,在螺杆6的左段上安装粉碎刀片8,螺杆6的右段上安装螺旋叶片7,螺旋叶片7的各个叶片之间的螺距在朝向污泥出口1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在内管3的底部设有集水槽11,集水槽11上部覆盖一层滤布12,集水槽11的底部设有出水口13,出水口13的开口垂直朝下,集水槽11的形状为圆形或矩形,
本实用新型运行时,将含水率为80%的污泥从污泥入口2加入,同时启动调速电机1并接通加热电阻5,螺杆6在调速电机1的驱动下旋转,较大颗粒的污泥首先在粉碎刀片8的作用下粉碎成小颗粒,然后再在螺旋叶片7的作用下输送到污泥出口10。在通过螺旋叶片7输送的过程中,由于叶片之间的螺距逐渐减小,对污泥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压,起到辅助脱水的作用。污泥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水首先被滤布12过滤,然后被集水槽11收集到一起,再通过出水口13排出。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调压器15改变加热温度,使污泥脱水达到最佳效果。在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通过蒸汽出口9挥发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维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镇江维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98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