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传热性能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47478.3 | 申请日: | 2011-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9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贾志海;刘海龙;范学良;王兴华;蔡小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F27/00 | 分类号: | F28F2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疏水 表面 冷凝 传热 性能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传热性能控制装置,属于强化传热及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Schmidt等发现滴状凝结现象以来,滴状冷凝换热以其高效的换热性能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为了得到良好的滴状冷凝换热表面,采用了许多方法,如在换热表面镀上金、银、铑、钯、钼等贵重金属,由于这些金属高昂的价格,这种方法很难在行业推广。在蒸汽中添加有机促进剂,如氟化二硫化碳,也可以实现珠状凝结,这种方法由于对蒸汽和冷凝液造成了污染并会对冷凝表面产生污损和腐蚀,一般只能在特殊情况下应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业界开始尝试在换热表面镀PTFE、PFA以及ETFE膜等低表面能物质来实现珠状凝结,但由于这些镀层靠物理或者化学吸附作用与表面结合,结合力较弱,使用寿命较短,一般只有数百小时,在运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应用寿命还会缩短,因此,也没有得到工程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超疏水材料制备的日臻成熟,开始尝试将纳米超疏水材料应用到冷凝器的设计和制造中,为此,就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微观传热机理以及传热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实现冷凝换热器盘管表面由膜状凝结转变微滴状凝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冷凝情况下,由于蒸汽能够进入到超疏水表面的微观结构中,形成“粘性”很强的文策尔(Wenzel)水滴,使得超疏水表面上液滴不能快速脱落,换句话说,冷凝条件下超疏水表面并没有形成强超疏水的卡西(Cassie)状态水滴,超疏水表面失效了。因此,目前利用超疏水表面实现的滴状冷凝过程中,冷凝液滴是在增长到一定阈值后在重力作用下自然脱落,由于脱落的液滴尺寸较大时热阻也较大,使得冷凝传热系数,尤其在低冷凝负荷时并不能得到大幅提高。如何在冷凝条件下恢复超疏水表面的强疏水性成为目前提高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得超疏水表面的冷凝液滴强制脱落并控制冷凝液滴脱落尺寸和脱落频率,进而根据负荷要求控制滴状冷凝传热性能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传热性能控制装置,其特点是,该装置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模块和实现模块,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信号发生/合成器、功率放大器以及反馈控制调节单元;所述的实现模块包括微振动换能器、滴状冷凝换热器以及传热性能检测单元;所述调频、调幅信号发生器与功率放大器连接,功率放大器与微振动换能器相连接,微振动换能器固紧在冷凝器冷凝管道上;所述信号发生/合成器预设定的频率、振幅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驱动微振动换能器产生与信号发生/合成器产生的相应带宽频率和振幅的机械振动,加载于滴状冷凝换热器,通过传热性能测试单元对冷凝器性能进行测试,将检测得到的信号传输给反馈控制调节单元,传热性能检测单元由流量计以及温度等传感器组成,对冷凝器传热性能进行检测并给出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结果反馈信号控制调节系统,信号调节系统对传热性能情况进行判断,同时根据要求调整微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并把新生成信号经信号发生/合成器传输到功率放大器,再进行控制调节驱动微振动换能器的机械振动。
所述的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传热性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状冷凝换热器表面为微凸结构的超疏水表面,微凸结构型式为微圆柱、微梯形柱、微矩形柱或微方柱。
所述的信号发生/合成器生成一定频率范围的正弦波信号,通过计算机逻辑编程可实现单一频率或某一带宽频率正弦信号的输出,并根据传热性能反馈信号对频率进行调节。
超疏水表面滴状冷凝传热性能控制原理:
(1) 当蒸汽在冷凝换热器表面冷凝时,由于蒸汽的颗粒尺度和超疏水表面微观几何结构在同一数量级,因此蒸汽颗粒很容易侵入到微观结构内,进而随着冷凝的进行形成液核并不断成长,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液滴即文策尔(Wenzel)液滴,实验表明具有很强的“粘”性,即使将超疏水表面倾斜很大角度液滴也不能脱落(Yang-Tse Cheng的研究发现倾斜至73.7 液滴才能脱落),使得冷凝表面的传热热阻加大,传热性能下降。
文策尔(Wenzel)状态液滴侵入了粗糙表面微结构内,其接触角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为
(1)
式中,为液滴在固体表面的表观接触角,为表面粗糙度,是指实际的液-固界面真实接触面积和表观(或投影)面积之比();为杨氏接触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74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框架锯条检测器具
- 下一篇:用于低温排放的工业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