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据线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5732.6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1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郑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启文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传输装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易于制作、绝缘层包覆良好且外表面整齐光滑美观的数据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产品渐渐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如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而这些数码产品之间的转换或拷贝等一般都要通过数据线来传输。
目前的数据线主要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数据接头和传输导线,制作 时,先于传输导线外部一般通过抽制方法包覆一绝缘套,再将传输导线与数据接头连接,最于后该数据接头外表面及数据接头与传输导线的连接位置包覆成型一绝缘层。
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发展,其相应的数据线也越来越趋向微型化,其传输导线也较短,例如,现有的微型USB数据线、微型DP数据线及微型HDMI数据线等,采用上述制作方法其制作成本较高,且其对数据接头与传输导线的连接位置包覆精度也较难保证。后来,人们想到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制作方法,即先将传输导线和数据接头连接,再将其置于模具内,一次性于该数据接头外表面和传输导线外表面包覆成型出绝缘层。但是,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该种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模具内上、下压力不均极易导致传输导线发生偏移现象,从而造成所包覆的绝缘层厚度不均等不良,影响了产品质量;若为了解决上述传输导线的偏移问题,通常会于模具内加设定位针以对传输导线进行定位,往往成型出来的绝缘层外表面会形成定位孔,不利于绝缘层对内部的传输导线的保护作用,且影响了其外表面的光滑度及美观度。
藉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线,其易于制作、绝缘层包覆良好且外表面整齐光滑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线,包括有数据接头、传输导线和一体包覆于该数据接头外表面和传输导线外表面的绝缘层,该绝缘层包括有第一次成型的上绝缘部和第二次成型的下绝缘部,该上绝缘部对应包覆于数据接头上端外表面及传输导线上端外表面,该下绝缘部对应包覆于数据接头下端外表面及传输导线下端外表面,且该下绝缘部于第二次成型过程中与上绝缘部彼此贴合塑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绝缘部和下绝缘部系采用不同颜色之材料成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数据接头为微型USB接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数据接头为微型DP接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数据接头为微型HDMI接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将一体包覆于数据接头外表面和传输导线外表面的绝缘层分两次成型,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中传输导线易出现偏移而导致绝缘层厚度不均等问题,且本实用新型之模具内无需使用定位针,所成型的绝缘层外表面无定位孔,该绝缘层外表面整齐光滑美观且包覆良好;
二、前述绝缘层分为两次成型而成,因而,其上绝缘部和下绝缘部可以采用不同颜色之材料成型,于绝缘层外表面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使用时,便于分辨插接方向,不易出现插反等现象。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次成型模具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次成型模具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次成型后的产品侧视图;
图4是图3中B-B处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5是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型模具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型模具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型后的产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次成型模具的主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次成型模具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次成型后的产品侧视图;
图11是图10中C-C处的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型模具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型模具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二次成型后的产品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启文,未经郑启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57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