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天线俯仰机构总线接入盒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0999.6 | 申请日: | 201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7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业;张蘅;沈晔;杨骋;吕志远;李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0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俯仰 机构 总线 接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的自动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适合安装于方舱式机动指挥所内的、将天线俯仰机构外接在上位机上并通过指示灯显示的天线俯仰机构总线接入盒。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在方舱式机动指挥所对天线俯仰机构的控制普遍采用手动控制盒的方式,手动控制盒安装在驾驶舱内,操作人员在车辆行进过程中通过手动控制盒上的拨位开关对安装在方舱顶部的天线进行俯仰控制。手动控制盒使用操作较为简便,但是天线俯仰机构独立于方舱自动控制系统之外,没有信息交互接口,难以满足设备一体化控制的需求,同时天线的俯仰控制只能由位于驾驶舱内的操作人员调整,方舱内人员无法操作及实时掌握天线俯仰机构的工作状态,操作方式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天线俯仰机构总线接入盒,在对现有天线俯仰机构的硬件结构不做调整的前提下,实现天线俯仰机构的信息化控制。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天线俯仰机构总线接入盒,包括盒体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置于盒体内;在盒体上设有指示灯、电源开关、电源接入插口、上位机连接插口和天线俯仰机构连接插口;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器,以及连接在主控制器上的指示灯电路、电源电路、天线俯仰控制电路和串行接口电路;所述指示灯电路与指示灯相连接,电源电路与电源接入插口相连接,电源开关串联在电源接入插口、电源电路和控制器之间形成的电路上,天线俯仰控制电路与天线俯仰机构连接插口相连接,串行接口电路与上位机连接插口相连接。
所述主控制器采用89C51芯片。
所述天线俯仰控制电路为继电器电路。
所述电源接入插口、上位机连接插口和天线俯仰机构连接插口均为航空接口,整个总线接入盒采用加固型设计,能够保证其在恶劣的环境下可靠工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俯仰机构总线接入盒,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直观显示工作状态,舱内人员亦可方便监控舱顶天线状态;采用单片机构建控制平台,成本低廉;可通过专有协议实现与上位机通信,满足设备一体化控制需求;可采用抗冲击、振动加固设计,环境适应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盒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盒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硬件连接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与外围部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2、3和4所示为一种天线俯仰机构总线接入盒,包括盒体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置于盒体内;在盒体上设有指示灯、电源开关、电源接入插口、上位机连接插口和天线俯仰机构连接插口;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器,以及连接在主控制器上的指示灯电路、电源电路、天线俯仰控制电路和串行接口电路;所述指示灯电路与指示灯相连接,电源电路与电源接入插口相连接,电源开关串联在电源接入插口、电源电路和控制器之间形成的电路上,天线俯仰控制电路与天线俯仰机构连接插口相连接,串行接口电路与上位机连接插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主控制器采用89C51芯片;所述天线俯仰控制电路为继电器电路;所述电源接入插口、上位机连接插口和天线俯仰机构连接插口均为航空接口,整个总线接入盒采用加固型设计,并将电路板进行三防措施,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抗振动和三防能力,能够保证其在恶劣的环境下可靠工作;设计了对上位机通信接口及协议,可由上位机控制及查询天线状态;指示灯能够实时显示天线俯仰机构的工作状态。
如附图5所示,上述总线接入盒与现有的俯仰机构的手动控制盒并联接入电路,其不仅保留了现有的手动控制方式,而且实现了天线俯仰机构的信息化改造。单片机定时扫描天线俯仰的状态信号,并按照一定数据格式向上位机上报;上位机根据操作人员的需求向总线接入盒发出天线俯仰控制信号;单片机收到上位机控制命令后,通过天线俯仰控制电路控制天线俯仰电机正转、反转及停止等从而对天线的俯仰状态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09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仓库电动密集货架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抗静电光学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