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38962.X | 申请日: | 2011-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8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金社文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用可 移动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保护人员免受不利环境侵害的矿用可移动救生舱设备,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救生舱,用于矿井下发生各种灾害时为作业人员提供安全保护的密封的救生舱。
背景技术
对于煤矿开采行业来说,矿难事故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我国近年来多次发生较大的矿难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同时井下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矿用可移动的独立生存能力强的密封救生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使得在灾难发生时舱内人员可以生存较长时间,以等待救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其特征为该救生舱底座安装有滚轮,可将该救生舱安装在井下的轨道上,该救生舱可在轨道上移动,单元舱体为钢板压延成形,顶部为拱形,单元舱体两端有连接用的法兰,两个单元舱体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并密封,该救生舱由过渡舱、主舱、设备舱共三个单元舱体组成,该救生舱包含药板氧气再生系统、高压氧气罐供氧系统、压风供氧系统、空气循环系统、温度调节系统、舱外喷淋降温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废物处理设备、储备箱、急救箱、消防灭火器、多种气体检测传感器、通讯设备、排水泵、空气幕和空气锁;其中:过渡舱设在主舱一端,为人员首先进入的单元舱体,过渡舱的舱门向外开启,空气幕与该舱门联动,当打开舱门时空气幕通过过渡舱的舱门四周的气管所开的气孔向外喷射高压气体,一方面防止有毒气体的进入,另一方面洗净人员身上的有毒物质及气体;该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主舱设在中部,为人员休息的单元舱体,此舱内设有两排座椅或可躺卧的床位,每排座椅或床位头端设有供氧接口供人员呼吸用;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设备舱设在主舱另外一端,该舱内有蓄电池、高压氧气罐和废物处理设备;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药板氧气再生系统设置在主舱内,该系统通过过氧化物药板与二氧化碳反应并释放出氧气;高压氧气罐供氧系统中的高压氧气罐放置在设备舱内,通过高压压力表、减压阀、低压压力表、截止阀,经管道接入主舱内的供氧接口;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压风供氧系统,通过舱外管道接入主舱内经减压后向舱内人员供氧;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空气循环系统采用电力和手动两种驱动方式;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空气净化系统采用空气净化机;救生舱的温度调节系统同时采用现有的空调机和主舱内壁的水循环系统两种方式;舱外喷淋降温系统的喷淋水管安装在舱外顶部,与井内的水管相连,通过设在主舱内的控制阀控制;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废物处理设备采用机械式自动封口的座便器,使用完毕后踩动踏板将环保塑料袋封口,而后放置在垃圾储存箱内;救生舱内有储存食物和水的储备箱,救生舱内的急救箱存放医疗用品;消防灭火器放在过渡舱一角,在舱内发生火灾时可以用其灭火;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通讯设备设置在主舱内,可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通讯方式和地面上取得联系。
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共有5处舱门,其中一个向外开启的过渡舱舱门,一个向外开启的设备舱舱门,主舱两端各有一向主舱内开启的舱门,主舱中部一侧设有一向外开启的紧急舱门,主舱的舱体一侧设置有观察窗,用来观察外部情况。
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其中,主舱内安装有多种气体的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进行实时的检测后将检测数据显示到主舱内的显示器上,当有毒气体超标时,启动空气净化机滤除有毒气体。
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其中,在过渡舱内安装有排水泵,当过渡舱内进水后可通过排水泵将积水排出,排水泵的电源通过设备舱内的蓄电池提供,同时安装有手动排水装置可以进行手动排水。
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其中,舱体外壳由外到内依次为钢板,阻燃泡沫板,保温隔热板和不锈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结构合理,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2、不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坚固耐用,易于维护,使用寿命长。
3、在失去外部电力后仍可继续独立运行,最大限度的保护舱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主结构图。
图2为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侧视图。
图3为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俯视结构图。
图4为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过渡舱的剖面图。
图5为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的壳体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金社文化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金社文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89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救生舱的大型密闭门
- 下一篇:一种手持设备的自动拍照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