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智能防盗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8117.2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6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熊正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正茂 |
主分类号: | E05B63/14 | 分类号: | E05B63/14;E05B49/00;E06B5/11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3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智能 防盗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子智能防盗门。
背景技术
防盗门的安全性是家居安全的一个主要问题,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因为防盗门不防盗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安全感问题依然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下防盗门的防盗效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锁的质量,二是提高门本身的强度和门的安装强度,力图使盗贼无法打开门锁,也无法将门撬开,其中从门锁的角度现有技术已开发出多种机械锁和电子锁。
纯机械门锁可靠性高,但机械锁具的钥匙复制比较容易;其中电子门锁包括使用IC卡、ID卡或TM卡开启的门锁以及进行指纹识别等其他更为高级的门锁,由于电子卡片不易复制,而且可以随时变换电子密码,因而安全性好广受用户关注。但纯IC卡、ID卡或TM卡电脑门锁的安全防护可靠性远远低于机械门锁。
因此,现有的机械或电子门锁只采用机械或电子的单一防范技术,防盗门的安全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智能防盗门,其同时具有电子锁具和机械锁具的优点,使锁具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种电子智能防盗门,包括门体及安装在门体上的机械锁和电子锁,所述机械锁包括锁芯及与锁芯连接的叉型反向锁头,锁芯的中部开设有钥匙孔,锁芯的侧壁上开设有插槽,所述电子锁包括电磁铁、控制芯片及密码接收装置,电磁铁上设有与所述锁芯上插槽对应的活动锁舌,电磁铁通过控制芯片与密码接收装置连接。
如上所述的的电子智能防盗门,所述密码接收装置为实体按键、触摸屏或读卡器。
如上所述的的电子智能防盗门,所述电子智能防盗门配置嵌有开锁芯片的电子卡片。
如上所述的的电子智能防盗门,机械钥匙中设有开锁芯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仅设置了一个机械锁,而且设置了一个用于锁定机械锁的电子锁,因此只有先将电子锁打开,解除对机械锁的锁定才能进一步打开机械锁,使其同时具有电子锁具的保密性和不易被破译性的优点以及机械锁具的坚固性和防撬性优点,由此实现了双重保险作用,极大的提高了防盗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智能防盗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机械锁20和电子锁30;
图2是图1中机械锁20和电子锁30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门体,20-机械锁,30-电子锁,21-锁芯,22-钥匙孔,23-插槽,31-电磁铁,32-活动锁舌,33-控制芯片,34-密码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子智能防盗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智能防盗门包括门体10及安装在门体10上的机械锁20和电子锁30。
如图2所示,所述机械锁20包括锁芯21及与锁芯21连接的叉型反向锁头,锁芯21的中部开设有钥匙孔22,用于插入钥匙;锁芯21的侧壁上开设有插槽23。锁芯21通过拨叉与机械锁20的锁舌连接。
所述电子锁30包括电磁铁31、控制芯片33及密码接收装置34,电磁铁31上设有与所述锁芯21上插槽23对应的活动锁舌32,电磁铁31通过控制芯片33与密码接收装置34连接,控制芯片33根据密码接收装置34接收的信号控制电磁铁31的活动锁舌32插入或者退出所述锁芯21上的插槽23。
所述密码接收装置34可以为实体按键、触摸屏或读卡器,可通过实体按键、触摸屏直接输入密码,或者使用读卡器读取开锁芯片中存储的密码。当密码接收装置34为读卡器时,需要对应配置嵌有开锁芯片的电子卡片,例如IC卡、ID卡或TM卡。
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是:在锁门时,机械锁20的锁舌伸出将门锁紧,当密码接收装置34为实体按键、触摸屏时,在实体按键、触摸屏上输入锁门信号,控制芯片33根据密码接收装置34提供的锁门信号控制电磁铁31的活动锁舌32插入所述锁芯21上的插槽23,实 现电子锁30锁紧机械锁20的目的;当密码接收装置34为读卡器时,机械锁20的锁舌伸出将门锁紧后,当嵌有开锁芯片的电子卡片远离读卡器一定距离时,电磁铁31的活动锁舌32在控制芯片33的控制下插入所述锁芯21上的插槽23,实现电子锁30锁紧机械锁20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正茂,未经熊正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8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木塑包覆共挤成型口模
- 下一篇:注塑模具杠杆双脱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