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进气道隔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6871.2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952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卢杰;贾伟峰;尹志龙;戴佳;任志文;杨俊飞;万志明;万俊丹;王春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D33/00 | 分类号: | B64D33/00;F02C7/04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00***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进气道隔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飞行器结构,属于进气道结构的改进,特别涉及新型进气道隔道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内置涡喷或涡扇发动机的亚音速飞行器,一般采用S形进气道作为发动机的进气装置。并且进气道进口布置于飞行器后部。为防止进气道进口前机身产生的附面层进入进气道而使进气道性能下降,一般在进气道与机身间设计隔道(如图1所示)。隔道的形状为楔形,为减小阻力并防止气流在隔道顶部堆积,楔顶角θ通常为40°(如图2所示)。对于小型飞行器,进气道长度较短,相应的进气道与机身相贯线到进气道进口的距离也较短,使得隔道的楔形面无法完全伸展,导致在进气道与机身相贯线处产生附加迎风面M,增加了飞行器的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对现有的楔形隔道进行改进,以消除附加迎风面,使飞行器阻力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新型进气道隔道结构,在机身与发动机的进气道进口间设有隔道,隔道的楔形面由一级楔形面和二级楔形面组成,一级楔形面楔顶角为θ,二级楔形面的楔顶角为θ2,二级楔形面到一级楔形面的距离为L,两极楔形面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圆弧半径为R。所述两个楔形面间的距离L为隔道总长的0.5~0.6倍。所述圆弧半径R为隔道总长的2倍。
本实用新型是将原隔道由一级楔形改进为二级楔形,二级楔形距一级楔形L处开始,二级楔形的楔顶角为θ2,两极楔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圆弧半径为R。L、θ2和R的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可以保证二级楔形完全伸展,以达到消除附加迎风面M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隔道4在飞行器上位置的示意图。
图2是现在隔道4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身,2、发动机,3、进气道,4、隔道,41、一级楔形面,42、二级楔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3,新型进气道隔道结构,在机身1与发动机2的进气道3进口间设有隔道4,其特征是,隔道4的楔形面由一级楔形面41和二级楔形面42组成,一级楔形面41楔顶角为θ,二级楔形面42的楔顶角为θ2,二级楔形面42到一级楔形面41的距离为L,两极楔形面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圆弧半径为R。所述两个楔形面间的距离L为隔道4总长的0.5~0.6倍。所述圆弧半径R为隔道4总长的2倍。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进气道隔道结构分为两部分,一级楔形面41和二级楔形面42。一级楔形面41与改进前的隔道一致,楔顶角θ=40°。在距一级楔形面41距离L处,一级楔形面41开始向外扩张,形成二级楔形面42,二级楔形面42的楔顶角为θ2,θ2>θ,选取θ2时应使θ2最小并使二级楔形面42完全伸展,原隔道4下产生的附加迎风面M得以消除,可以降低飞行器阻力。一级楔形面41和二级楔形面42进行倒圆R,保证两级楔形面光滑过渡,以进一步减小阻力。
隔道4上的L、θ2和R的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较佳取值范围是:L为隔道4总长的0.5~0.6倍,R为隔道4总长的2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68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