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扭转减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36645.4 | 申请日: | 2011-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4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路志尧;孙勃;薛皓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15/10 | 分类号: | F16F15/10;F16F15/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王莹 |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扭转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传动系统中减震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整车厂已由过去的逆向工程结构设计逐渐转型为正向设计。人们对于汽车的追求也逐渐从外观结构的美化设计转变成对起汽车自身内部性能的关注。其中汽车整车的振动噪声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驾驶汽车中,在发动机处于某些档位的某个车速段时,来自发动机二阶扭振很容易激起传动系统的模态或者使得传动系受迫振动,而普通的离合器不能完全屏蔽该来自飞轮的发动机的二阶扭振,导致该振动将传递到整个车身,进而引起整车的振动和噪声。该振动和噪声很容易使得驾驶员产生疲劳,影响车辆的驾驶安全。
但在现有的商品车中,该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直接影响着车体动力和汽车造价等相关性能,难以轻易改变。因此,需要在不改变原传动系统结构的前提下,解决整车的噪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扭转减振器,以克服现有的不容易消除传动系统中由于发动机二阶扭振而带来的振动和噪声等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转减振器,其包括衬套,固定套在传动轴前端与变速箱输出端相连接的万向节上;
弹性块,位于衬套上,其与衬套固定连接;
质量块,位于弹性块上,其与弹性块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靠近传动轴一端的万向节表面上具有凸台,所述衬套与万向节的凸台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质量块贴近变速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沿万向节轴向设置的护套。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由弹性钢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质量块和护套由刚性金属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质量块和护套由钢或铁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块压缩量≤5%。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块由橡胶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为氯丁橡胶。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和质量块均为圆环状。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转减振器,结构简单,其安装在汽车传动轴前端与变速箱输出端相连接的万向节位置上,可有效降低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从而有效降低整车的振动噪声,进而提高整车的驾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扭转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扭转减振器结构剖面图;
图中:1、衬套;2、弹性块;3、质量块;4、万向节;41、凸台5、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扭转减振器包括衬套1、弹性块2和质量块3。该衬套1为圆环状,其固定套在传动轴前端与变速箱输出端相连接的万向节4上,以保证传动系统良好的动平衡。靠近传动轴一端的万向节4的表面上具有凸台41,衬套1与万向节4的凸台41过盈配合,使得衬套可牢牢的固定在万向节4上。其中,衬套由弹性钢制成。
其中,弹性块2,位于衬套1上,弹性块采用硫化黏贴方式与衬套1连接在一起。该弹性块2可以为条形或圆环状,由于弹性块2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条形弹性块也可包裹在衬套1上,进而包裹在万向节4上。该弹性块2由具体弹性的材料制成,较优地采用橡胶制成,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成本低,抗油能力强,耐久性高的氯丁橡胶。设置弹性块压缩量≤5%,该压缩量的大小可通过调整弹性块的厚度来实现,使得扭转减振器的吸振频率与传动系统的扭振频率相匹配。
该质量块3,位于弹性块2上,采用硫化黏贴方式与弹性块2连接。其中,质量块3为圆环状。通过调节质量块3的重量,使得扭转减振器的吸振频率与传动系统的扭振频率相匹配。
该质量块3贴近变速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沿万向节轴向设置的护套5。当万向节4的前端伸入变速箱的输出端中时,该护套5位于变速箱和质量块3之间,可有效防止质量块3和弹性块2受到灰尘的污染。其中,质量块3由刚性金属制成,使得质量块3对弹性块2具有一定的压力。较优地,在满足刚性压力的同时最大程度节省生产成本,将质量块3采用钢或铁制成。其中,护套5也由刚性金属制成,较优地,由钢或铁制成。
在实际传动系统中,质量块3安装在万向节4上的空间比较有限,为了使得该扭转减振器的吸振频率与传动系统的扭振频率相匹配,因此,可通过调节弹性块2的厚度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66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