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4531.6 | 申请日: | 201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3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蔡志端;陈志刚;孙渝威;赵成刚;李光辉;高远;关丽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5003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式触控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 触控面板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电容式触控技术是近几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触控面板输入技术,它是通过使用者以手指或其他感应笔对面板进行接触,在接触位置的面板内部产生电流或电压的变化,以此检测出面板表面接受触碰的位置,达到触碰输入的目的。与传统的电阻式触控技术相比拥有很多优点,因此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的输入技术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现有技术中有这样的电容式触控屏: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电容感应层,由电容感应层形成电容效应,电容感应层与设置在基板边缘的周边线路相连接,所述电容感应层包括第一轴向导电元件与第二轴向导电元件,第一轴向导电元件与第二轴向导电元件互相垂直地设置在基板的表面上,所述的第一轴向导电元件与第二轴向导电元件中的导线与电极区块是同时布设在基板上的,并且导线与电极区块的材料均为透明材料,这样电极区块之间的电阻率很大,因此响应速度及信号传递灵敏度不够好,满足不了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阻率较小、响应速度快以及信号传递灵敏度高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周边线路、电容感应层,所述电容感应层设置在基板上,周边线路设置在基板的边缘,电容感应层与周边线路相连接,所述电容感应层包括分别设置在基板表面上的第一感应层和第二感应层,所述第一感应层包括第一轴向导电元件,第二感应层包括第二轴向导电元件,所述第一轴向导电元件与第二轴向导电元件互相垂直地设置在基板表面上,所述第一轴向导电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轴向电极区块,第一轴向电极区块通过第一轴向导线相连接,所述第二轴向导电元件包括多个第二轴向区块,第二轴向电极区块通过第二轴向导线相连接,所述第二轴向电极区块与第一轴向电极区块之间电气绝缘,所述第一轴向导线与第二轴向导线为金属材质导线,第二轴向导线横跨在第一轴向导线设置在第一轴向导线上,与第二轴向导线相互交叉地设置,所述第一轴向导线与第二轴向导线交叉的地方设置有绝缘隔点。
所述的周边线路包括第一轴向周边线路与第二轴向周边线路,所述第一轴向周边线路与第一轴向电极区块相连接,第二轴向周边线路与第二轴向电极区块相连接。
所述的基板为透明绝缘材料。
采用以上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如下的技术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轴向电极区块通过第一轴向导线相连接,第二轴向电极区块通过第二轴向导线连接,第一轴向导线与第二轴向导线采用金属材质,从而减小了阻抗,提高了触控屏的反应速度和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板3、第一轴向周边线路51、第二轴向周边线路52、第一感应层、第二感应层,所述第一感应层与第二感应层分别设置在基板3的同一个面上,周边线路设置在基板3的边缘,第一感应层、第二感应层分别与第一轴向周边线路51、第二轴向周边线路52相连接;所述第一感应层包括第一轴向导电元件10,第二感应层包括第二轴向导电元件20,所述第一轴向导电元件10包括多个第一轴向电极区块1与第一轴向导线11,所述第一轴向电极区块1通过第一轴向导线11相连接;所述第二轴向导电元件20包括多个第二轴向导电区块2与第二轴向导线21,所述第二轴向电极区块2通过第二轴向导线21相连接。所述多个第一轴向电极区块1相互平行且呈矩阵间隔排列,所述第二轴向电极区块2也相互平行且呈矩阵平行间隔排列,第一轴向电极区块1与第二轴向电极区块2之间彼此电气绝缘。所述第二轴向导线21横跨第一轴向导线11设置在第一轴向导线11上,与第一轴向导线11相互交叉地设置;所述第一轴向导线11与第二轴向导线21均采用金属材质,并且在第一轴向导线11与第二轴向导线21相连接的地方设置有绝缘隔点4。
所述第一轴向周边线路51、第二轴向周边线路5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轴向电极区块1、第二轴向电极区块2相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控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45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豆异黄酮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8-氧代二氢嘌呤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