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闪速熔炼中烟灰加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3114.X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6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彦;郜伟;尹飞;陈永强;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崔成旺;李强;邢鹏;杨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F27D3/18 | 分类号: | F27D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王莹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炼 烟灰 加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闪速熔炼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闪速熔炼中烟灰加入装置。
背景技术
闪速炉熔炼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经余热锅炉和高温静电收尘器收尘后去制酸,余热锅炉和高温静电收尘器收集的固态烟灰需返回闪速炉反应塔继续熔炼,其方式为直接返回熔炼或经备料系统后返回熔炼,通常采用的方式为直接经闪速炉炉顶精矿喷嘴和备料系统输送来的入炉混合料一起返回闪速炉反应塔进行熔炼,但由于烟灰是已经氧化后的粉状物,烟灰容易粘接,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堵塞闪速炉炉顶的精矿喷嘴,导致精矿喷嘴的利用率和作业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影响闪速炉各部件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将氧化后的烟灰加入闪速炉反应塔继续熔炼。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闪速熔炼中烟灰加入装置,其包括烟灰溜管,以及套设在烟灰溜管外部且与其同轴的多个风管;所述烟灰溜管两端开口,其上端口位于所述多个风管上端面的上方,其下端口位于所述多个风管下端面的下方;任意相邻的两个风管中,内部风管的上端面位于其外部风管上端面的上方,内部风管的下端面位于其外部风管下端面的下方;每个风管上均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其中,所述多个风管中,最外部风管为分散风管,其下端面和与其相邻的内部风管的下端面相连,其连接面上开设有分散风口,所述分散风口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45°。
其中,所述多个风管中,每个风管上端面均和与其相邻的内部管道的外壁密封连接。
其中,所述多个风管中,每个风管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该风管和与其相邻的内部管道的连接面的上部。
其中,所述烟灰溜管和与其相邻的风管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风管之间,管道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mm-500mm。
其中,所述烟灰溜管和与其相邻的风管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风管之间,管道之间的径向间隙为5mm-100mm。
其中,所述烟灰溜管和多个风管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均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闪速熔炼中烟灰加入装置,使用时粉状烟灰从烟灰溜管加入,依次经烟灰溜管外部的若干个风管送至最外层的分散风管,经分散风口喷吹雾化后进入闪速炉反应塔熔炼。相邻的风管之间,以及风管与烟灰溜管和分散风管之间,其下端面之间的间隙开口起输送烟灰和冷却保护作用,该装置对烟灰雾化效果好,在高温工作环境下使用寿命长,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烟灰粘接导致的烧结堵塞,提到设备作业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烟灰加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烟灰进口;2:烟灰溜管;3:一次风管;4-1:第一进风口;4-2:第二进风口;4-3:第三进风口;5:二次风管;6:分散风管;7:分散风口;8:二次风喷出口;9:一次风喷出口;10-1:第一出风口;10-2:第二出风口;10-3:第三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速熔炼中烟灰加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以烟灰溜管外设置有三层风管为例进行介绍烟灰加入装置的具体结构,当风管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其结构设置相类似。
本实施例的烟灰加入装置包括烟灰溜管2和设置在烟灰溜管2外部且与其同轴的三个风管,依次为一次风管3、二次风管5和分散风管6。烟灰溜管2两端开口,其上部开口为烟灰进口1,粉状烟灰由此进入本实施例的装置。
本实施例中,烟灰溜管2、一次风管3、二次风管5和分散风管6的高度基本相当,但是四个管道沿轴向均有一定高度的交错,即不完全重合。烟灰溜管2的上端面位于一次风管3上端面的上方,烟灰溜管2的下端面位于一次风管3下端面的上方,且一次风管3的上端面通过连接板固定在烟灰溜管2的外壁上,使一次风管3与烟灰溜管2之间沿径向具有一定间隙;同样地,一次风管3与二次风管5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二次风管5与分散风管6的相对位置关系均类似于烟灰溜管2与一次风管3的相对位置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未经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31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