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原位全场早期检测不锈钢点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32647.6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0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梅丰;李光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位 全场 早期 检测 不锈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原位全场早期检测不锈钢点蚀装置。
背景技术
不锈钢因表面能形成致密的氧化铬层而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能力,因此得以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领域以及日常生活。然而,在抗均匀腐蚀的同时,不锈钢的局部点状腐蚀(即点蚀)却难以避免。点蚀外观隐蔽,难以被探测,但破坏性极大,若任其发展,会导致不锈钢材料穿孔直到整个结构被破坏。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人类对不锈钢点蚀形核机制的探索就从未间断,点蚀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经典问题之一。尽管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点蚀的发生起因于不锈钢中硫化锰夹杂的局域溶解,但由于缺乏微小尺度的结构与成分信息,点蚀最初的形核位置被描述为“随机和不可预测的”。点蚀初始位置的“不明确”一直制约着人们对不锈钢点蚀机理的认识以及抗点蚀措施的改进。人们希望在点蚀刚开始,即在点蚀萌生阶段就能发现点蚀发生部位,观察其腐蚀行为,研究其腐蚀机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对于不锈钢早期点蚀来说,由于蚀点尺寸很小,只有微米级,并且蚀点数量一般较少,有时每平方厘米只有几个,因此采用传统技术手段难以原位获得全场早期点蚀萌生位置、数量及出现时间等研究点蚀机理所需的重要信息。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只能在有限的视场范围内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对早期点蚀进行原位观察,研究手段从早期的光学显微镜,到最近的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均为如此,这些微观监测手段观察范围很小,无法在同一时刻对试样表面点蚀行为进行全场监测,由于不锈钢点蚀萌生表现为随机分布,在点蚀以外区域不发生腐蚀或腐蚀很轻微,这些研究手段检测精度越高,观察视场越小,检测到点蚀的几率就越低,因此这些微观监测手段在检测早期点蚀时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原位全场早期检测不锈钢点蚀装置,该装置便于检测不锈钢点蚀位置和数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它包括支架、长距离工作显微镜、光源、恒温水浴槽、数字摄像头、计算机,其特征是支架的顶端固定竖直连接长距离工作显微镜,长距离工作显微镜的下端连有光源,光源下放置有恒温水浴槽,所述长距离工作显微镜的上端连接数字摄像头,数字摄像头连接计算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结构简单,能够实时观察检测不锈钢点蚀位置和数量,并将检测数据记录下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支架 2、长距离工作显微镜 3、光源 4、恒温水浴槽 5、数字摄像头 6、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支架1的顶端固定竖直连接长距离工作显微镜2,长距离工作显微镜2的下端连有光源3,光源3下放置有恒温水浴槽4,所述长距离工作显微镜2的上端连接数字摄像头5,数字摄像头5连接计算机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326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