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29852.7 | 申请日: | 2011-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1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黄承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譁懋国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耳机 耳塞 体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尤指耳塞垫体上设有缓冲部,使配载时易于扭转变形贴合耳道,减少压迫感增进配载舒适,并避免产生空隙以提高收听品质。
背景技术
耳塞式耳机结构体积小,发声器可直接置入耳孔中,让使用者可在不干扰旁人的状况下聆听电子声音,具有轻便小巧、方便携带的实用性,已成为MP3随身听、行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笔记型电脑...等相关电子产品的必要配件;
参阅图9所示,现有的耳塞式耳机结构,主要包括一耳机本体1及一耳塞垫体2,在耳机本体1的侧边向外延伸一导音管11;而该耳塞垫体2呈水母形,为软胶材质套在导音管11颈部及凸环111上结合;凭借软胶材质的耳塞垫体2可供适度变形塞紧于外耳道3以方便配载。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音声的感受并不相同,而且耳朵、耳道结构的形状、尺寸、大小都有所差异,而现有现有耳塞式耳机结构因为耳塞垫体在缓冲功能及角度调整设计上未及完善,故一般应用时常会使外耳道倍感压迫,而当于较大耳朵配载时,其耳塞与外耳道又没办法真正紧密容易产生空隙,导致低音外漏音质变差的外,同时也容易造成耳机松脱掉落,是其主要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耳机结构的缺憾,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积极研发,而提供一种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目的在于:通过在耳塞垫体上设有缓冲部,使配载时易于扭转变形贴合耳道,减少压迫感增进配载舒适,并避免产生空隙以提高收听品质。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包括:
一中空管体,含入音端及出音端;
一外罩体,由该中空管体的出音端顶端外侧向后延设一呈罩状的弹性体,以及;
一缓冲部,设在中空管体的出音端。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缓冲部为一外环槽。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缓冲部由相邻的内环槽与外环槽形成。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内环槽包括第一内环槽与第二内环槽,且该外环槽位于第一内环槽与第二内环槽间。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缓冲部的弯曲角度介于0~40度之间。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外环槽的缓冲高度介于0.5~2.0mm。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外环槽的内径小于中空管体的内径。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耳塞垫体高度介于6~10mm。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外罩体呈圆弧状或伞状。
所述的耳机的耳塞垫体改良结构,其中,该中空管体的入音端中设有一内卡圈。
由此,以缓冲部的有效设计,使配载时易于扭转变形,可适合各种不同耳道大小形状,增进配载舒适减少外耳道的压迫感,又不会产生空隙以提高收听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图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实施例及作动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实施例及作动图之二;
图9为现有耳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耳机本体;11-导音管;111-凸环;2-耳塞垫体;21-中空管体;211-入音端;212-出音端;213-内卡圈;22-外罩体;23-缓冲部;231-外环槽;232-内环槽;2321-第一内环槽;2322-第二内环槽;3-外耳道;a-缓冲高度;θ-弯曲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特征及功效,兹凭借下述具体的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做一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耳机的耳塞垫体2改良结构,其为一呈水母形的软胶材质耳塞垫体2,其包括:
一中空管体21,含入音端211及出音端212,于中空管体21的入音端211中设有一内卡圈213;
一外罩体22,由中空管体21的出音端212顶端向后延设一呈罩状的弹性体,其外罩体22可为圆弧状或伞状,以及;
一缓冲部23,在中空管体21的出音端212设一外环槽231,且外环槽231缓冲高度a介于1.0~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譁懋国际有限公司,未经譁懋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98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终端
- 下一篇:双极型电池的密封构造及双极型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