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无线温感及烟感火灾报警电缆阻火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24887.1 | 申请日: | 2011-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5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 发明(设计)人: | 任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彬 |
| 主分类号: | F16L5/04 | 分类号: | F16L5/04;G08B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火灾 报警 电缆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火构件,具体来说设计一种带无线温感及烟感火灾报警电缆阻火模块。
背景技术
电缆防火封堵材料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被重视,由于当时对防火材料及防火封堵缺乏经验,基本采用无机不燃材料作为防火封堵材料,对需要的部位进行防火封堵。外观上已经满足了封堵要求,但随着实际过程中的使用问题出现,封堵部位只能减慢火灾的蔓延,而不能彻底阻止火灾蔓延,仍然没有达到减少损失的目地。80年代末从事消防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意识到无机材料只是一种遇火不燃材料,而不能解决阻止火灾蔓延。如果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在能量转变上考虑,随之出现了一些遇火膨胀材料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减少热量继续传递,保证防火封堵的目地。
我国从事防火材料研究是从80年代末开始,国内几家消防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如何防止火灾蔓延,如何选择防火封堵材料,开始研究与国外的思路基本一致,从无机材料开始很快转入到遇火膨胀材料的研究,但现有的防火封堵构件不具有报警功能,使得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掌握火灾状况。
不防潮、不耐腐蚀、怕鼠咬、码放易坍塌、有效期短等缺点且都不具备在火灾初期灭火的功能。
在报警同时电缆阻火模块遇高温膨胀起到防火阻燃作用,防止火灾蔓延。将火患控制在局部空间,达到报警防火双重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无线温感及烟感火灾报警电缆阻火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缆阻火模块不具有报警防火双重功效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无线温感及烟感火灾报警电缆阻火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在高温下遇火膨胀、表面碳化的材料加工成型的模块件,所述模块件的内部设置有无线温度传感器和无线光电感烟传感器,所述无线温度传感器和无线光电感烟传感器与外部无线收发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外部无线收发模块的输出端与一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显示和控制终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带无线温感及烟感火灾报警电缆阻火模块安装方便,报警及时准确,利用锂电池长时间工作,不用外部电源和线缆,在报警同时模块件遇高温膨胀起到防火阻燃作用,防止火灾蔓延。将火患控制在局部空间,达到报警防火双重功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带无线温感及烟感火灾报警电缆阻火模块,包括模块件100,模块件100由在高温下遇火膨胀、表面碳化的材料加工成型。模块件100内部设置有无线温度传感器110和无线光电感烟传感器120,无线温度传感器110和无线光电感烟传感器120与外部无线收发模块200的输入端连接,外部无线收发模块200的输出端与一微控制器300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300的输出端与显示和控制终端400连接。
当发生火灾时,无线温度传感器110和无线光电感烟传感器120的报警输出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发给外部无线收发模块200,外部无线收发模块200通过微控制器300与显示和控制终端400,使得信息在显示和控制终端400上显示,并发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安装方便,报警及时准确,利用锂电池长时间工作,不用外部电源和线缆,在报警同时模块件遇高温膨胀起到防火阻燃作用,防止火灾蔓延。将火患控制在局部空间,达到报警防火双重功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彬,未经任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48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