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善水冷炉底辊冷却效果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23583.3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1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安守滨;韩建国;刘炳瑞;陈敬;郝艳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73 | 分类号: | C21D9/573;C21D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3158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水冷 炉底辊 冷却 效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冶炼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水冷炉底辊冷却效果的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钢铁企业带钢连续卧式退火炉(含连续冷轧带钢退火炉、改良森吉米尔法连续带钢热镀锌退火炉、连续不锈钢退火炉)的部分炉底辊需要使用循环冷却水(净环水)进行冷却。例如:改良森吉米尔法热镀锌退火炉的NOF区加热段炉温1000OC~1300OC,如果冷却效果不好,则辊身表面结瘤速度加快、炉辊易变形甚至不转。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易产生划伤和Dent缺陷),同时水冷炉底辊损耗大、更换频繁并延误生产。而影响冷却效果的最主要原因是冷却水在炉辊内壁结垢,其他原因包括冷却水量过小、气阻等。
目前国内相关退火炉水冷炉底辊的进出水端一般采用密闭连接方式,如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的4条不锈钢退火线(其中一条2011年投产)均采用如图一设计。冷却水经进水软管1通过辊身2,经出水管3进入炉区回水管。该装置存在如下缺陷:
1)因炉辊出水端口与出水管直接连接,且出水管较细,炉辊内壁结垢物脱落后可以在出水管附积,阻碍水流。
2)无法直接、及时观察每根炉辊的出水状况(出水温度、流量)。
3)构成了产生“气阻”现象的必要条件。
4)因进水软管只与冷却水管连接,不能接入压力更高的消防水、压缩空气,所以无法及时处理管道阻塞、“气阻”现象;也不能在线吹扫、冲刷炉辊内壁的结构物。
5)对循环水水质管理要求高:需定期对整个循环管道进行化学清洗、预膜;每天化验、检测水质,严格按标准添加水处理药剂。
国内众多中小型钢企,水处理管理的软硬件不完善,只能频繁更换炉底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水冷炉底辊冷却效果的装置,可以尽可能帮助相关生产线实现计划性更换炉底辊,适当降低水质管理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改善水冷炉底辊冷却效果的装置,包括进水软管,炉底辊辊身,出水管,接水漏斗和炉区回水管,所述的进水软管连接炉底辊辊身进水端口,炉底辊辊身出水端口连接出水管,出水管下方安装有接水漏斗,接水漏斗下连接炉区回水管。
所述的进水软管1附近设置消防栓。
所述的进水软管1附近设置压缩空气管。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水软管可以在线接压力较高的消防水、缩空空气,随时吹扫、冲洗炉辊内壁的结垢物。还可以清理、疏通炉辊出口端水管,排除“气阻”现象;可以随时直观地观察炉辊出水情况(出水温度、流量),及时处理异常;消除产生“气阻”现象的条件;可有效预防出口端水管积垢。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一种改善水冷炉底辊冷却效果的装置,包括进水软管1,炉底辊辊身2,出水管3,接水漏斗4和炉区回水管5,所述的进水软管1连接炉底辊辊身2进水端口,炉底辊辊身2出水端口连接出水管3,出水管3下方安装有接水漏斗4,接水漏斗4下连接炉区回水管5。
所述的进水软管1附近设置消防栓。
所述的进水软管1附近设置压缩空气管。
炉辊进水软管1配快速接头,炉区附近增设可快速与进水软管连接的消防栓。在炉区的例行巡视中,如发现冷却水回水量减小、炉辊转动异常(辊身轻微变形)时,将冷却水切换为压力较高的消防水,清理、疏通炉辊内壁及出水管3。“气阻”或结垢物阻塞消除后,炉辊辊身轻微变形可以恢复,炉辊可正常转动。故障排除后,重新使用冷却水。停线时可利用高压消防水或压缩空气清理炉辊内壁的结构物。
利用年度大修理时间,将炉辊的出水处改造成如图2所示。消除出水处的“气阻”或结垢物阻塞现象,炉区巡视人员可以直接观察炉辊出水情况(出水温度、流量),及时处理异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35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特软铜带退火装置
- 下一篇:长阶梯轴淬火专用吊具